為什么大多數的 App 都長得越來越像?
為什么很多我們從來都沒有用過的 App,第一次下載下來我們就能自如的使用?
什么是設計規(guī)范
這 就是因為有設計規(guī)范的作用。簡而言之,設計規(guī)范是一系列被大多數的開發(fā)者和用戶共同認可的觀念的集合,包括顏色、形狀、材質、空間關系、交互方式,甚至是 結果展示序列和時間感等方方面面。除了你能看到的部分,你能感受的部分和你能想到的部分,其實都在設計規(guī)范的范疇之中。
設計規(guī)范形成的來源主要有三個。
第 一是來自設計者的相互借鑒。好的設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會被其他的設計者借鑒使用,而被很多人借鑒使用的方式也就成為了共同認可的設計規(guī)范。比如說由初代 iPhone 炒熱的滑動解鎖,twitter 發(fā)明的在頁面已經滑動至頂部后繼續(xù)向下拉動并釋放的方式(也就是俗稱的「下拉刷新」)等,現在都已經成為了公共的設計規(guī)范。
第 二是來自重要參與者的主動推動形成。比如,iOS 10 發(fā)布后,iOS 人機交互指南也隨之公開。蘋果對于每一次大版本的系統(tǒng)升級,都會進行相應的交互指南升級。這份人機交互指南,就是蘋果推動形成的重要的設計規(guī)范。而蘋果的 設計理念和美學,也就隨這一份文檔被推廣給所有的 iOS 開發(fā)者。
第三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設計的載體進化的歷史事實。比如說,現在智能手機都喜歡采用 4 列寬,5 或者 6 行高的方塊圖標排列來展示 App,Plus 系列相應再增加一列。大家很容易將這個習慣追溯到 iPhone 第一代,以及同時代的其他的手機。
車機設計規(guī)范為何需要重新審視?
我 之前提到過,互聯網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定義了一整套新的美學理念,也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設計規(guī)范,加上龐大的人才隊伍的外溢,互聯網的美學理念和設計規(guī)范,特別 是移動互聯網的設計規(guī)范,在侵入其他的很多傳統(tǒng)行業(yè)。汽車行業(yè)本身是一個有著強烈美學理念和設計規(guī)范的產業(yè),但是車機相對來說是更新興的事物,因此也難免 被互聯網的設計規(guī)范侵入。比如說,以下兩幅圖,圖一就更像汽車行業(yè)的設計產品,帶有濃重的傳統(tǒng)風格。圖二則更符合互聯網的美學標準。
但問題是,車機和手機的設計規(guī)范,有什么不同?
不 同肯定是有很多的。這個誰都知道。聽過很多次各種各樣的人談這個問題,雖然所有人都很容易理解,車機要注重安全,安全第一云云,但是這樣的不同究竟對與車 機的設計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車機需要在設計上與手機產生什么樣的不同,來適應車機的使用場景?這個問題其實很少有人系統(tǒng)性的回答過。
在我自己總結起來,摸索車機的設計過程,主要經過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要認識到基礎的空間和基本屬性位置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車機當前主流的設計方案還是放置在前排座椅中間往前的位置,屏幕平面與車輛左右對稱平面垂直。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大屏完全替代按鈕方案中,屏幕向下延伸比較長的距離。而以傳統(tǒng)車發(fā)展出的橫屏方案,屏幕位置相對較高。
這就意味著:
1、車機肯定不是在司機的正前方,無論司機是轉動眼球,還是轉動頭部,甚至是轉動上身,當前主流的產品中,司機都不可能以正對車機的方式操作車機。
2、 車機位置如果較高,意味著司機操作時,需要將手臂懸空;而如果是車機位置較低,或者是大屏車機下部較低的話,司機操作時將會面臨手腕關節(jié)的限制。不管是哪 種方案,車機操作者都很難完全延續(xù)手機時代拇指操作的習慣。事實上,從我們有限的觀察看,司機操作車機大屏的主要方式有:食指指腹(面對垂直屏幕的經典姿 勢),拇指指腹(右手握拳,抬起拇指或者拇指前傾),拇指側面(遠離食指一側),食指第二指節(jié),在大屏操作中下部功能時,還出現過手掌朝上用食指點擊的動 作。
3、對于模仿特斯拉豎向大屏的車機,應當注意到,在目前個人消費的電子產品中,還很少出現這種尺寸+這種操作距離的組合。比 17 寸車機還大的屏幕,估計只有電視和類似于火車站購票機之類的設備,但是前者的操作距離與車上完全不同,后者的使用場景與車機完全不同。
而 現階段手機設計規(guī)范的來源,還是基于一種單手持有為主,兼可雙手持有的,主要擺放在使用者正前方使用的設備而設計的。這就導致了手機設計規(guī)范與車機交互的 不匹配。比如說,手機上逐步形成的下 tab 模式(典型的比如微信),實際上是與手機觸摸區(qū)域直接相關的。下圖為手機觸摸區(qū)域分析的典型樣例,毫無疑問,這種樣例對于車機交互的借鑒價值幾乎為零。
第二層是認識到,車機使用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車機是一種在駕駛中,以單手在身體一側操作的設備。這其實包含著幾層意思:
1、車機在使用中可能是劇烈晃動的;特別是當使用者必須右手懸空操作時,肢體的晃動與車機的晃動疊加,會使得精準點擊的難度成倍增加;
2、車機如果在駕駛中使用,則駕駛員的左手必須操作方向盤,這種操作時的注意力分配,與一般情況下操作手機時的狀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加上司機眼神不能長時間離開路面,很有可能只能采用多次「瞟一眼」的方式來查看交互內容;
3、車輛本身空間開闊,肘部懸空帶來了精準操作的極大難度,但是對于大范圍動作也產生了新的優(yōu)勢。
當 前手機的交互和視覺規(guī)范,更多滿足的是單手持機,全身無其他專注動作的操作場景。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重新審視當前主流的手機設計規(guī)范,會很容易找 到很多值得商榷的內容,比如 iOS 9 的設計規(guī)范中提到,要多用留白,因為留白給人一種平靜和安寧的感受;要多用無邊框的按鈕;要用深淺層次來進行交流。事實上,當這些原則被很機械的執(zhí)行在車 機的設計上時,我們會發(fā)現,體驗并不好。無邊框的按鈕很難讓人在瞟一眼中迅速的發(fā)現,深淺層次在短時間掃過屏幕時并不一定能夠被很好的理解和發(fā)現。車機上 更合適的按鈕,恰恰是大色塊和粗大的點擊區(qū)域,以最大限度的方便駕駛點擊。
第三層是要認識到,車機本身的功能定位和手機有顯著的不同。
在 前幾篇文章中,我曾反復說過,我是一個看衰大屏的選手,我認為車上中心位置擺放的大屏只是當前階段的過渡方案,在幾年之后必然會被很快淘汰。這就是因為, 車機不再是車上所有功能的承載物,充其量算是一個入口,而且如果語音、手勢等功能足夠好,車機大屏可能連入口都算不上第一選擇。
在 以手機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交互設計中,屏幕幾乎是交互的一切,手機按鍵和 home 鍵占有的比例其實非常小,而外設的交互入口更是基本上可以忽略。2014 年曾經風靡過一段時間的耳機孔外部輸入設備(比如快按鈕等),是為數不多的嘗試過外部交互的嘗試,但是并沒有能夠掀起很大的風浪。當智能家居逐步發(fā)展之 后,人們對于手機進行操作,實際上交互范圍在慢慢走出手機。但是當前這個階段,手機和智能家居設備仍然是分開設計,分開生產,分開運行的,即使二者沒能夠 出色配合,至少也不影響手機主題功能的使用。
而當我們試圖打造一款真正體驗優(yōu)秀的車 機時,車機屏幕就跟手機屏幕完全不同了。對于車機屏幕的大量操作,都有可能產生屏幕以外的交互行為,用戶會期待來自屏幕以外的響應。剛轉行做車機的產品經 理,會下意識的沿用手機上約定俗成的提示框等,但是綜合前兩點提到的內容,這樣的提示框如果是浮出后自動消失的,則有時候會占據用戶過多的注意力,如果是 需要點擊后消失的,則會造成點擊上的不方便。面對這樣的需求,是不是可以考慮用車廂內的聲音提示、氛圍燈提示甚至是更遠離屏幕的方式來提示?這個問題其實 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車機設計的重新審視:現狀與發(fā)展
當 我逐步認識到了這些存在的問題之后,我開始重新審視已經完成的、正在進行的和將要進行的車機頁面的視覺和交互設計,并且與其它的產品重新進行比較。我注意 到,其實大家在直覺下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比如說,在橫屏車機上廣泛采用的卡片式導航、左側菜單等,在特斯拉車機上地圖采用了左側長條框來展示搜索結果 等。并且,大家也開始更加重視車機與儀表盤、智能后視鏡等的跨屏交互。不過,在晃動場景等很多問題上,目前也沒有找到特別明顯有改進的方案。
一種常見的左側卡片式導航設計
但 是,類似的探索遠遠談不上充分,腳步邁的并不夠大,革新的嘗試并不徹底。很多產品的設計還是下意識的延續(xù)互聯網時代的設計規(guī)范,采用移動互聯網行業(yè)被廣泛 接受的設計元素和手法。特別是新流入行業(yè)的員工,很少有人能夠迅速意識到這一點,而是仍然以手機 App 美學看車機。這也導致很多新產品看起來仍然像是一臺鑲嵌在車內的平板電腦。
更重要的 是,目前的探索明顯呈現出高度的分散性和偶然性。超越手機的設計是少數,且分散在各個產品的各個角落。這種結果更像是某些設計人員和開發(fā)人員的偶然嘗試, 甚至有些被認為是一種不合規(guī)范的錯誤行為。而且類似新的探索并沒有呈現出與車機系統(tǒng)的深度整合,以及與整個車輛的良性互動。
幸 運的是,我們看到了嘗試重新定義車機設計的嘗試。這其中最打動我的是 Foks 創(chuàng)始人、設計師張卷益。在 2016 年 MMC 展會上的發(fā)言中,張卷益在分析了車內交互的重點范圍、常見交互方式等之后,提出了重新分析操作架構,重新定義頁面結構,并且依據操作頻次分配操作方式等一 系列的方法。
這個方法在車機上的運用可能只是設計師的一小步,但卻是車機設計的一大 步。通過采用這種方法,我們可能會推出交互方式、頁面結構完全不同于手機的車機產品。這說明,有人開始明確的放棄簡單延續(xù)手機交互的想法,而是完全徹底的 基于車機重新定義一套交互方式。這是一種基于理念深處的重新定義,必將成為車機交互設計的一股清流,將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便于操作習慣帶到車機上。
考 慮到硬件產品的研制和生產周期,這一理念真正帶來產品層面的改觀,可能至少得在一年之后。而形成顯著不同于「手機黨」的風格則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當 前國內的新造車運動仍在蓬勃發(fā)展,幾年后才是真正的井噴期。到那個時候,誰的產品更符合用戶需求,誰的設計理念更先進,才有可能在市場的檢驗中真正展現出 結果。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即使不能直接操刀 UI 設計,也一定是對于手機本身有深刻理解的。而今天我們廣泛采用、不斷疊加的手機設計規(guī)范,其實正是來自于先行者對于產品的深刻理解和仔細研究。好的設計規(guī) 范并不是大眾對于唯一正確答案的學習,而恰恰是大眾對于更優(yōu)答案的求索。
比如,在 2014 年以前,滑動解鎖被奉為交互設計的經典,無數人試圖分析滑動解鎖這一微小設計背后的理念、知識、精神,以及試圖分析蘋果是怎樣打造出如此傳奇的設計的。但 是 2015 年及以后,滑動解鎖正在逐步被新的技術所替代。在 iOS 10 中,蘋果終于放棄了這一交互方式,轉而將指紋解鎖置于了頂層。是我們對于滑動解鎖的分析都錯了么?不,恰恰是分析都對了,滑動解鎖之所以被人們喜愛,正是 因為其簡單、便捷,最符合單手持設備的操作習慣(想象手拿 iPhone 時拇指的位置)。而當屏幕變大,有手短的妹子發(fā)現,拇指劃過的距離已經不夠解鎖了。而此時指紋解鎖已經成熟,比滑動更快,更便捷。于是指紋開始成為第一選 擇了。
要想真正實現設計服務產品,產品服務用戶的良性循環(huán),我們仍然呼喚更深入的研 究車載用戶的使用習慣,更深刻的認識駕駛環(huán)境和車內空間。對于工作對象的理解不再是手機這樣的一個二維平面,而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對于交互方式的選擇,操 作方式的選擇,都有了無數新的選項。而新選項帶來的變化可能是指數級的。
因此,是時候重新審視車機的設計規(guī)范了,是時候重新探索車機的設計規(guī)范了,至少,是時候放棄模仿手機的設計規(guī)范了。
- 比亞迪一季度銷量超百萬輛,憑實力持續(xù)坐穩(wěn)行業(yè)“雙冠王”
- 關稅抵制雙重暴擊,特斯拉cybercab首秀已不能再拖
- 搭載華為乾崑ADS!阿維塔06正式上市,20.99萬元起
- 發(fā)布L2城區(qū)輔助駕駛系統(tǒng)HSD,地平線攜手奇瑞等車企共赴智能化新征程
- 歡迎來到全民四驅時代 二代哈弗梟龍MAX上市,限時換新價11.68萬元起
- 科技潮品比亞迪方程豹鈦3正式上市,13.38萬起售實現全民共享
- 乾崑智駕+鴻蒙座艙+乾崑車云:傳祺向往M8乾崑系列樹立智能時代MPV新標桿
- 騰勢品牌正式進入歐洲,以科技定義豪華出行
- 昊鉑HL 26.98萬起售“殺瘋了”,M8和L8都得讓一讓?
- 昊鉑HL上市,30萬級家庭大六座市場迎來“攪局者”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