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網友熱議:股票還是現金 公司激勵機制怎么選

8月28日,董明珠在接受訪談時曾表示,有些格力員工只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只希望通過股票賺一筆后離職;有的員工認為格力的股票沒有用,而選擇不去購入。她認為,這種行為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她不會留下這樣只顧自身利益而不考慮公司長遠發(fā)展的員工。董明珠的這一言論也引起了脈脈網友的熱議:在面對公司激勵機制時,股票和現金應該如何抉擇?

有網友覺得現金是更加穩(wěn)妥的激勵辦法,他們認為:“如果是兩年前,公司給激勵我會毅然決然地選擇股票期權,放長線釣大魚,本錢夠就當拿這點期權股票玩玩投資,不行我還能選擇回購總不至于虧太多”;當前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在大眾普遍趨于保守的金錢觀下,更適合選擇現金:“想釣魚連桿兒都快保不住了,畫餅投資我吃不動了,現金才是硬飯有一口就吃一口,等來年情況好轉,我又是浪潮兒”。

有脈脈網友認為,股票意味著利潤與風險并存,手里的股票也有貶值的風險。

網友所談情況確實屢見不鮮,此外,股票價值增長的案例也確實存在。在米哈游成立一個月時,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靳志成收到了思科的offer。最終,他選擇離開米哈游,將手里13%的股份以1.3萬元的價格賣出。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現今勢頭正盛的米哈游市值約幾千萬,當年靳志成手里13%的股份現如今也價值幾百萬。因此,這也意味著股票背后的漲或跌有著諸多不確定性可能。

也有網友認為,并非所有公司的股票都不能購入,在“個人付出和回報成正比”的情況下,“阿里美團字節(jié)都更好一些”。

還有網友更在意公司激勵是否“大方”,認為分期給付的方式“摳摳搜搜的”。

公司通過將股權作為激勵機制分給員工,會讓員工更加緊密地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員工忠誠度,有利于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現金激勵的機制也能夠比股票更能讓員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得到激勵的喜悅中,同時也能更加直接地改善員工生活,增強員工的主觀幸福感。兩種激勵方式各有千秋,如何通過合理的機制來正向激勵員工,也是一個值得許多企業(yè)認真思考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