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AI商業(yè)化元年:三大應用場景亟需落地

(原標題:國內AI商業(yè)化元年:三大應用場景亟需落地)

6月21日,《福布斯》刊文指出,人工智能領域知名科技媒體TOPBOTS評選出了20位驅動中國人工智能改革的科技領導者,創(chuàng)新工場聯合創(chuàng)始人李開復、百度集團總裁兼COO陸奇、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張潼等眾多來自業(yè)界、學術界人工智能領域資深人士成為最受西方關注的“中國競爭者”。

AI人才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一個最本質的原因在于,2017年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商業(yè)化、產品化運用元年。與機器制造時代不同,AI商業(yè)化運用時代,中美兩國可謂同時起跑。

從2016、2017兩年發(fā)布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可以看出,除了谷歌、微軟、蘋果等美國傳統(tǒng)強勢科技公司之外,在中國AI市場上也興起了以百度為首,阿里巴巴、科大訊飛、Face ++(曠視科技)等“一超多強”的初步格局。

事實上,國內甚至國際的AI商業(yè)化“搶位戰(zhàn)”才剛剛拉開帷幕,格局遠未成定局,“技術推進+應用落地”才是AI從實驗室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關鍵一子,中國企業(yè)如何落棋?

已經看到的一個跡象是,以“智能語音操作系統(tǒng)”為核心的人機交互、以“人臉識別”為核心的智能圖像識別,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機器大腦,以及他們背后所連接的家居場景、交易和身份識別場景、汽車場景,將逐漸成為AI商業(yè)化落地的主戰(zhàn)場。

人機對話“撕”開場景:語音操作系統(tǒng)來啦

語音識別已發(fā)展成人工智能接觸大眾的先鋒,最貼近普通用戶的現有產品似乎是語音輸入法、蘋果Siri、亞馬遜智能音響Echo這些。

就在兩周前,科大訊飛剛剛發(fā)布了MORFEI麥克風以及AIUI開放平臺,股價隨即大漲。而早在2015年,科大訊飛已經將其麥克風陣列和語音技術應用在智能硬件上,其與京東合作,推出國內第一款智能音箱“咕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智能音箱等硬件,2C直接商業(yè)化并不容易,不少廠商開始探索把能力打包輸出,先2B再2C。

比如,繼去年,騰訊云聯合微信AI團隊上線智能語音服務,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聲紋識別等功能上,為行業(yè)提供垂直領域定制化的語音產品后,近期正式發(fā)布智能語音解決方案“小微”。

而提出“AI先行”的百度,其語音識別率為97%,曾入選MIT“全球十大突破技術”榜單。年初以來,全資收購了人機交互初創(chuàng)團隊渡鴉科技,并把度秘團隊升級為度秘事業(yè)部。

百度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李彥宏多次說,軟硬件結合的人工智能產品將是新方向,百度正在加快把人工智能技術向智能家居等領域輸出的進程。

收購渡鴉科技時,陸奇便在內部郵件中稱,這是百度引領人工智能未來發(fā)展的重要一步,對于奠定百度智能交互平臺的領先優(yōu)勢以及打造軟硬件一體化的核心競爭力意義重大。

今年上半年,百度與小魚在家聯合發(fā)布了后者的全新產品“分身魚”視頻通話機器人,搭載的正是百度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tǒng)DuerOS。

據了解,DuerOS隸屬于百度度秘事業(yè)部,除了小魚在家,該系統(tǒng)已經相繼與中信國安廣視、美的、海爾、聯想等眾多領域的知名企業(yè)達成合作。這些合作恰恰體現了百度向外輸出DuerOS的邏輯——廣撒網擴場景。

又如,3月底,百度發(fā)布DuerOS智慧芯片,并宣布與紫光展銳、ARM、上海漢楓達成戰(zhàn)略合作。據介紹,這一合作將構建包括度秘大腦、語音解決方案、芯片/模組在內的三層結構。其中,前兩層由百度度秘提供,賦予芯片DuerOS“可對話”的核心功能,而芯片模組板塊分別由紫光展銳、ARM、上海漢楓共同支持。

業(yè)內認為,DuerOS智慧芯片的發(fā)布,將智能語音交互能力拓展至更多智能硬件,能夠進一步降低智能硬件的開發(fā)門檻。此外,將人工智能賦能傳統(tǒng)制造業(yè),有望助力產業(yè)升級,完善智能物聯網生態(tài)。

圖像識別進行時:國內已能“刷臉登機”

一項技術從開發(fā)到應用,都會有個時間差和突破口。對圖像識別來說,人臉識別便是目前拉近用戶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創(chuàng)業(yè)公司以人臉識別為方向,其中一個代表是,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的Face ++(曠視科技)。該榜單稱,Face ++開拓人臉識別技術的全新使用場景,從破解詐騙案件到“微笑支付”。

除了一些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國內市場上,另一家長期研究人臉識別的大公司是百度。并且,在這項技術的兩個權威的國際評測FDDB與LFW中,百度都曾獲得第一名的佳績,其中在LFW的評測中準確率達99.77%。

有此好成績并非易事。人臉識別技術研究的困難,不同于普通的圖像識別。首先,就人的臉部特征而言,每個人的臉部結構都是相似的,這對于利用人臉區(qū)分人類個體不利。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雙胞胎甚至多胞胎。

其次,就是表情、光照條件、整容等外因影響。不同的表情、角度觀察,光照條件的影響,人臉遮蓋物,如口罩、墨鏡、頭發(fā)、胡須,甚至是整容、P圖等行為,都增加了人臉識別的難度。

但人臉識別作為百度圖像識別的核心技術,已可以實現人臉檢測、人臉對比、人臉查找,并在內部用于百度魔圖、百度網盤、百度識圖等產品中。外部應用上,百度已與泰康人壽達成合作,將人臉識別技術用于后者微信投保的回執(zhí)和回訪環(huán)節(jié),在線校驗客戶身份。

一個細節(jié)是,去年的百度世界大會會場,安排了并不算明顯的人臉識別區(qū),少部分人發(fā)現了這一區(qū)域,并在現場拍照后,從人臉識別通道快速進場,多數參會者則依然排長隊進場。但今年5月百度聯盟峰會時,大家已經統(tǒng)一選擇“刷臉”入場。

從小試牛刀到大展身手,百度開始把人臉識別技術推向不同行業(yè)。

6月28日,國內首個人臉識別智能化登機系統(tǒng)落地南陽姜營機場,雖只是一個區(qū)域性動作,卻意味著“刷臉登機”已成為現實。

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稱,機場不同于景點、公司門禁,對安全性有極高的要求,百度人臉識別技術落地機場,就是希望以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既確保安檢通關的安全性,同時進一步提升旅客的通行效率,并且減輕機場人力資源的緊張和繁重壓力。

事實上,此前,百度人臉識別技術已落地烏鎮(zhèn)、武夷山等旅游景區(qū),通過精準人臉識別的閘機提高游園體驗及管理效率;其還與全國尋親平臺“寶貝回家”開展合作,通過人臉識別系統(tǒng)對比評測,協(xié)助家人快速找到走失者的救助信息。

而在年初的江蘇衛(wèi)視第四季《最強大腦》節(jié)目的人臉識別比拼中,代表百度出戰(zhàn)小度機器人完勝人類“最強大腦”。

自動駕駛未來時:“開放賦能”和更多人入局

“電動、智能、聯網是汽車的未來,我們認可并且將引領這樣的技術趨勢?!薄獊碜晕祦砥嚬倬W上的一句話,指向AI未來的另一重要領域智能駕駛。

就在今年年中,作為初創(chuàng)型智能電動汽車研發(fā)企業(yè)代表之一的蔚來汽車,公布了C輪融資,投資方名單中,除了一眾投資機構,還包括騰訊和百度兩家公司。這其實反映了眼下自動駕駛的兩大陣營,一個是互聯網公司堪稱破局者的介入,一個是傳統(tǒng)車企對前沿方向的必須投注。

目前,包括谷歌、特斯拉、蘋果等在內的科技巨頭都在自動駕駛領域持續(xù)投入。而福特、寶馬、奔馳等大汽車廠商,也已經將初級的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到自家汽車上。

在一串布局的公司名單里,百度是有些特殊的一個。因為它除了對外投資,自己也在積極探索自動駕駛。

大致梳理百度在這項業(yè)務上的動作,其自2015年開始大規(guī)模投入無人車技術研發(fā),當年12月即在北京進行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全自動駕駛測試;2016年9月,獲得美國加州自動駕駛路測牌照,11月在浙江烏鎮(zhèn)開展普通開放道路的無人車試運營。

今年4月,百度又發(fā)布了一項名為Apollo的新計劃,宣布將向汽車行業(yè)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套完整的軟硬件和服務的解決方案,包括車輛平臺、硬件平臺、軟件平臺、云端數據服務等四大部分。

自動駕駛何時能投向市場?波士頓咨詢的一項研究認為,2025年自動駕駛汽車的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420億美元。而到203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車都將是自動駕駛汽車。

如果再關心下自動駕駛可能被率先用在哪些場景,與出行平臺合作一直是業(yè)內討論的方向之一。原因在于,相比讓普通人打定主意,嘗試買一輛無人駕駛的車,搭上Uber等本身和智能交通沾邊的平臺,是相對可行的初期路徑。

正因如此,2015年5月,Uber將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40名研究人員挖走,并成立了無人駕駛研究部門;2016年7月,其收購了一家僅成立7個月的自動駕駛貨車初創(chuàng)公司Otto。

作為一家出行平臺,Uber的涉足是必然,但潛在優(yōu)勢之外,現在的Uber既要面臨團隊重整的難題,還要應對谷歌旗下無人駕駛公司Waymo對其竊取無人駕駛技術的訴訟。

就在本月,The Information對全球研發(fā)無人駕駛的公司做了一個梳理,以技術、工程(人才)和商業(yè)模式三個主要考量因素進行排名。結論是,Waymo排第一,第二是近來風波不斷的Uber,百度則位列第七,排名在蘋果前,而滴滴也憑借其自動駕駛新方案首次擠入榜單。

“AI+”和“軟硬結合”時代的到來

事實上,如果放眼整個全球的AI市場,谷歌、亞馬遜、蘋果從今年開始已經陸續(xù)推出或者更新了智能音箱新產品,語音領域的商業(yè)化進程已經最先開始落地。

《財新周刊》指出,在智能語音人機交互領域,美國三大AI科技巨頭已經呈現出兩種模式:谷歌、蘋果是假設用戶在智能音箱之外擁有手機、電視機頂盒等產品,他們只需在軟件上打通各個設備,便可零成本地為語音助手增加一塊屏幕;而亞馬遜是軟硬件一體化,無論用戶過去是否買過相關產品,都可以直接在Echo Show上購物。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7-03
國內AI商業(yè)化元年:三大應用場景亟需落地
國內AI商業(yè)化元年:三大應用場景亟需落地,AI 商業(yè)化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