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節(jié)目“消亡”史

社會公共話語曾經具備的理性、秩序、邏輯之美,正在被娛樂所消解。

《乘風破浪的姐姐》和《創(chuàng)造營2020》在這個夏天大行其道——這已經是電視臺難得的勝利,在與抖音、快手、淘寶直播的battle之中,它鮮少占據(jù)優(yōu)勢。

娛樂至死風潮之下,公共電視臺的意義遭遇瓦解。如果說娛樂綜藝尚有一席之地,嚴肅的訪談節(jié)目便首當其沖,淪為了時代的祭品。

01

在普遍的認知里,一次好的訪談可以幫助采訪者與受訪者完成一次自我梳理;也可以替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發(fā)聲,甚至為其打開一扇窗,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早期的訪談節(jié)目還承載著更為基本卻又耐人尋味的意義——讓人說話。

這樣看似簡單的訴求,在九十年代末卻很難實現(xiàn)。當時人們輸出觀點的渠道極其有限,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渠道更多承擔著政治宣傳和灌輸教育的任務,個體很難成為公共表達的主角。

《實話實話》便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

主持人崔永元就是節(jié)目的法寶。1996年3月16日,崔永元錄制第1期《實話實說》,一身磚紅色西裝,配上經典的三七分發(fā)型,意氣風發(fā)。

當時恰逢“315”打假日,第一期話題便設置為“誰來保護消費者?”。為了呼應“打假”這個主題,節(jié)目策劃人員在現(xiàn)場擺了幾個假人模特,制造真假觀眾齊聚一堂的節(jié)目效果,頗具諷刺意味。

第一期主角是一個叫王海的年輕人,此前一年時間里,他在北京各大百貨商場買假索賠,截至節(jié)目播出時,累計購假金額近11萬元,獲得加倍賠償5萬多元。有媒體稱他“打假英雄”,也有人質疑他是為了牟利不擇手段的“刁民”。

《實話實說》采用了“主持人加幾位嘉賓,現(xiàn)場樂隊加觀眾”的全新形式,激烈的討論也由此有了土壤。

消協(xié)發(fā)言人支持王海,“從消費者協(xié)會的角度,我們提出一個口號,希望千百萬個王海站起來,對市場經濟進行監(jiān)督?!?p>

北大教授蕭灼基直指對方的邏輯漏洞,“讓王海保護消費者權益?那么你們的責任在哪里?”

律師認為王海擔不上“打假英雄”的稱呼,因為他并未遵循法律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反駁律師的一席話堪稱是對道德衛(wèi)士的反叛,觀點非常前衛(wèi),“我覺得高明律師說的要做到大公無私、誠實信用、公正等,是對你們法庭、法官、執(zhí)法部門的要求,現(xiàn)在消費者面對的是不講實話的假冒偽劣商品,你為什么要求消費者每個人都是圣人?”

以上僅僅是幾分鐘內呈現(xiàn)的部分討論。它開啟了央視的平民時代,也滿足了大眾需求,即聽到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真心話。

在《實話實說》的每期節(jié)目里,不同觀點的嘉賓和觀眾都可以盡情發(fā)聲,且節(jié)目并不會做出非黑即白的定論,精彩程度可想而知。

節(jié)目選題涉及的范圍面很廣,大到“文革”的歷史創(chuàng)傷和時代更迭的反思,偏至“環(huán)保的理念與切實可行的操作”、“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和尊重的理念推行”,小到以“家庭”和“個體”為單位,探討社會人和人格的獨立、夫妻之間親密關系的界限等話題,更不必提及其中涵蓋的社會熱點,節(jié)目的整個基調犀利尖銳,卻絲毫不乏風趣。

多元的討論,就意味著主持人要具備足夠的知識沉淀、極強的把控能力和臨場發(fā)揮能力。在這些方面,崔永元的水平在當時的主持界堪稱數(shù)一數(shù)二。

每準備一期節(jié)目,崔永元要花費半個月以上的時間,研讀將近一尺厚的歷史資料并消化掉,以及時對專有名詞做出解釋,成為專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而為了秉承真實的理念,節(jié)目并不彩排或重拍,曾在國家林業(yè)部工作的一位嘉賓感慨,“我才知道《實話實說》在錄制前一般不通知誰做嘉賓,主要是防止嘉賓事先刻意準備,或是受其他人觀點的影響,不能真實反映個人的觀點,達不到‘實話實說’的效果...”

因此,節(jié)目中的絕大多數(shù)笑點都是即興發(fā)揮,效果也出其不意。

在“擦亮你的眼睛”一期,為了配合嘉賓展示“特技”——頭上摞著七塊磚頭,用錘頭砸碎。小崔先是捂住腦袋借機要躲,不得不上的時候又委屈地嘟囔了一句,“各位觀眾朋友,每禮拜日晚上第一套節(jié)目二十一點一刻,歡迎收看其他主持人主持的《實話實話》?!?一錘頭下來,小崔又順勢癱軟在地,等著被嘉賓架著抬起。

崔永元展現(xiàn)的幽默與睿智作為一種風格鐫刻在節(jié)目之中,成為《實話實說》的獨特標簽,也一度成為崔永元具有代表性的主持風格。

可最初的節(jié)目形式是話題辯論,很快就不讓做了,變成讓受訪者講自己的故事。從人生軼事到家長里選題,范圍越來越小。2002年,崔永元退出節(jié)目。2009年,《實話實說》停播。

02

曾經,竇文濤并沒有與崔永元身上相似的顧慮??梢哉f,比《實話實說》晚兩年誕生的《鏘鏘三人行》幸運得多?!扮I鏘”二字出自《左傳》:“鳳凰于飛,和鳴鏘鏘?!?p>

1998年,三個人,三把椅子,圍坐在擺上三杯水的圓桌,邊喝邊聊,聊的是天南海北和蕓蕓眾生。一個天馬行空,翩翩儒士盡付笑談中的畫面呈現(xiàn)在電視熒屏上,頗有圍爐夜話的氛圍。和前者不同,鳳凰衛(wèi)視的《鏘鏘三人行》沒有現(xiàn)場觀眾,沒有臺本設計,只有一個大致的話題方向,能指望的,只有鏡頭前的三張嘴。

在那個字正腔圓的“播音腔”盛行的時代,它的隨性漫談看起來像是一個異類。

而竇文濤和傳統(tǒng)正派的主持人又不一樣,他既沒有曲高和寡、賣弄學識的高姿態(tài),又絕不迎合隔靴搔癢的廉價娛樂。他插科打諢,不設知識壁壘,卻又以一種舉重若輕地方式引導嘉賓發(fā)表具有個人色彩的大膽言論,時政話題更是“家常菜”,頗有對社會禁忌的挑釁意味。

節(jié)目播出的頭幾年,由于罕有機會和觀眾互動,竇文濤仿佛處于一種真空狀態(tài)。

錄制在香港,節(jié)目卻主要面向內地觀眾,彼時,和異地觀眾溝通主要靠書信,而書信又沒有幾封,竇文濤只得憑直覺暢所欲言地聊。從到“伊春官員對上訪女陳慶霞的人文關懷”到“杭州保姆縱火案”,《鏘鏘三人行》沒落下過一次發(fā)聲和討論。

大概竇文濤也從未想到,自1998年4月《鏘鏘三人行》正式開播,這一聊,就聊了18年——使其成為了國內最長壽的訪談節(jié)目之一。

別人眼里的長盛不衰,在竇文濤看來,自己這么一直做下來和父母一輩子在水泵廠工作相差無幾,在接受《人物》采訪時,竇文濤說道,“實際上是因為我懶惰,而不是因為我堅持……反倒是我的消極的品質,而不是我的積極的品質,決定了這個節(jié)目的18年?!?p>

《鏗鏘三人行》曾嘗試從談笑風生的小圈子向憂國憂民的大方向轉型。2003年,竇文濤開始同時主持另一檔法制節(jié)目《文濤拍案》,是走評書風格的法制評述類節(jié)目。

但沒有幾年,竇文濤便因難以走強行設定的人物路線,主動停掉了節(jié)目。

換句話說,竇文濤在節(jié)目中上沒有明顯的野心,他更看重的是“平衡之術”的修行,在這方面更是自比《茶館》里的老板王利發(fā)。

王利發(fā)何許人也?《茶館》的核心人物,也可堪稱紐帶,其于亂世之中經營茶館數(shù)十年,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說話滴水不漏,誰也不得罪。而竇文濤同樣只為把眼前的“茶館”開下去,言談之間,不求結論,只求趣味,招呼嘉賓們都聊得開心,盡興而歸。

2013年的一期,是紀錄片導演徐童攜《算命》主人公唐曉雁做嘉賓,而唐小雁的另一個具備爭議的身份就是曾經的按摩房老板,身上江湖氣息十足。

唐小雁主動撕開社會陰暗的角落,談底層女性混跡社會時受到的性別剝削,又聊“混”的群體撈偏門的無奈與苦澀,自是嬉笑怒罵,坦蕩自若。與兩位知識分子對談,也絲毫不露怯,反倒顯出一股蓬勃強勁的生命力。

竇文濤不做道德評判,期間還不禁發(fā)出“真實”的感嘆。

竇文濤不是沒有吃過虧。他一度因觀點不鮮明而被網(wǎng)友詬病,甚至因被誤解而招致網(wǎng)絡攻擊。其中典型的一期是俞飛鴻參加的“單身和婚姻不是個特別困難的選擇題”,另一位嘉賓是馮唐。

其中一個原因是,竇文濤引用了一篇新華社刊文《單身或導致蔡英文政治風格偏向極端化》的一個爭議性觀點: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作為單身女政客,她沒有愛的情感拖累,沒有“家”的掣肘,沒有子女的牽掛,在政治上的行事風格與行事策略,往往偏向情感化、個性化、極端化發(fā)展……并以此供嘉賓討論評判,引出俞飛鴻對“單身人士”的生活狀態(tài)的表述。

網(wǎng)友把整期節(jié)目打散,截取個別字句,使其脫離語境,借此判定“俞飛鴻是老男人的照妖鏡”。

竇文濤或許無暇顧及也并不在意這樣的惡意曲解。成績自是說明一切的良藥:節(jié)目豆瓣評分9.6,五星,而竇文濤也曾在《新周刊》評選的“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中排名第三。

2017年9月8日,這一期節(jié)目主題是談電影《敦刻爾克》,短短幾日后,官方便傳出節(jié)目停播的消息。之后,有讀者從這期節(jié)目中解讀出了竇文濤的告別之意:如同敦刻爾克完成歷史上的大撤退,借著這個這一話題,《鏘鏘三人行》也悄然完成了一次大撤退。只是觀眾尚且未知,這次撤退會換來什么。

代替《鏗鏘三人行》重新出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是2016年竇文濤攜手優(yōu)酷制作的《圓桌派》。

節(jié)目里,曾經的三人換成了四人,背景陳設依舊古樸,燈光幽暗,開談前,竇文濤點燃香爐,烹上香茶。竇文濤由此聯(lián)想到與之相似的情景,或是《海上花》第一幕中,酒桌上的紛擾喧囂反襯出燈光幽暗下一閃而過的恍惚表情,抑或是《色戒》麻將桌上四個太太說盡私房話卻又各懷心思的內在張力,細膩真實又如夢如幻。

這是竇文濤想要的光影,是剝繭抽絲、層層深入?yún)s又捉摸不定。但《圓桌派》終歸簡單了些,正如其名,歸為“圓”字,少了曾經的犀利和破局,話題上也明顯失了自由。

一切似乎都沒變,一切似乎都變了。

03

同為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且是竇文濤的好友陳魯豫覺得:在如今這個時代,8年一直做一件事已經特牛了,18年一直做一件事簡直稱得上行為藝術。

自2001年,《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開播至今,時間已經超過18年,但它并沒有一直走紅運。

近幾年,關于魯豫主持水平的爭議鋪天蓋地,缺乏同理心、尬談、反駁式三連問、對人物預設概念等問題,讓魯豫一度成為大眾眼里的訪談反面教材。

被討論最多的片段之一,是魯豫采訪周星馳時,周星馳臉色僵硬,不知所措。

拍攝《長江七號》時,周星馳說臺詞“我很英俊”時,對手的女演員笑場了。魯豫先是表現(xiàn)了驚訝——

“你是很英俊啊?!?p>

“對啊,笑什么?”

“沒有,同樣的話,你要一說,我們就會覺得很好笑啊。”

話音一落,周星馳怔了一下,并向對方確認是不是在嘲笑自己的外貌,魯豫這才慎重地解釋了“要看電影,我就會很好笑啊。”周星馳連續(xù)“ 噢噢 ”了兩聲,魯豫又不肯罷休,或是想掩飾剛剛的尷尬,接著用追問繼續(xù)展開對峙,“我不應該笑是不是?”周星馳陷入短暫的沉默。

而整場采訪,也在周星馳和徐嬌的強行對比中完成。這一點,無疑是由于魯豫前期準備不充分,對采訪對象的性情了解欠缺,以及臨場應變能力欠缺導致的不足。

對比周星馳采訪片段比較精彩的《看見》一期,與柴靜對談,在提到業(yè)內傳聞,周星馳導演時事無巨細,連地上掉一根牙簽都要管。

周星馳面露不悅,以為對方是在誹謗他為人麻煩。柴靜沒有執(zhí)拗地較勁,而是解釋了,“他本來是要夸你,夸你認真?!敝苄邱Y放松地笑了。而這場訪談,不僅讓細膩敏感的周星馳傾吐內心,又提出了讓周星馳從未想到的、關于“周氏喜劇”愛情模式的問題。后來,周星馳主動聯(lián)系節(jié)目組進行第二次補采,原因是他有了答案。

毫無疑問,尊重是相互的,同理心也會一定程度上安撫采訪對象的情緒波動,促使訪談的順利完成。而這一點,魯豫并未真正地用心做好。

《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錄制了近3000多期節(jié)目,魯豫采訪過10000多人,其中自然不乏精彩犀利的采訪,但時代在變,新媒體的崛起,使得了解大人物的信息渠道拓寬,而傳統(tǒng)訪談節(jié)目一成不變的訪談形式難以滿足年輕觀眾的需求,《魯豫有約》落入了低谷。

與《魯豫有約》差不多同期的、極具國民度的訪談節(jié)目,是楊瀾主持的《楊瀾訪談錄》和李靜主持的《超級訪問》。

2016年訪談節(jié)目生態(tà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臺灣訪談類節(jié)目之王《康熙來了》停播,《超級訪問》也錄制了最后一期。大多數(shù)訪談類節(jié)目的收視率都徘徊在0.25%-0.4%左右,即便是《魯豫有約》這樣的知名品牌也未能幸免。

數(shù)量的銳減使得訪談節(jié)目一度被唱衰。轉型則是傳統(tǒng)訪談節(jié)目的出路之一。

2015年,楊瀾把《楊瀾訪談錄》改版成了《楊瀾訪談錄:人生相對論》,由名人訪談變成了名人演講節(jié)目。2017年,一檔由李靜自己主持的明星訪談節(jié)目《非常靜距離》誕生,延續(xù)了《超級訪問》的品牌類型和風格,不同的是,李靜與戴軍這對“黃金搭檔”走散。

換湯不換藥的出新和徹底改頭換面的改版并沒有換來好的勢頭,其內核依舊是傳統(tǒng)的訪談節(jié)目——講究圓融和諧,鋪灑雞湯式的情感販賣,缺乏爆點和真實感,觀眾自然越來越沒有興趣。

但有的主持人也并非全靠節(jié)目吃飯。李靜早就開始追逐“下一個夢”,主持人的身份以外,她同時跨界電商等多個領域創(chuàng)業(yè),事業(yè)混得風生水起。而戴軍也隱退主持人的行業(yè),開始轉型做天使投資人。

魯豫沒有停止掙扎。

為了打破棚拍的限制,讓攝制組走出去,2016年,魯豫推出了《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真人秀式訪談,通過明星的生活或工作狀態(tài)及室內布置、周邊場景來延伸話題,打造了“董明珠”、“王健林”等多期爆款內容。王健林的金句“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就是出自于此。

而走出棚外的采訪方式,也更直觀地讓觀眾看到了嘉賓在管理企業(yè)和日常行程中的狀態(tài)。訪談董明珠的那期,因員工辦事效率低而出現(xiàn)了差錯,董明珠便毫不掩飾地當眾發(fā)飆,展現(xiàn)了其雷厲風行的一面,增強了節(jié)目的可看性。

2019年,魯豫又推出了《豫見后來》,這是《魯豫有約》系列開播以來首檔轉網(wǎng)的訪談節(jié)目,也是一檔全新的紀錄式訪談節(jié)目,訪談對象從大人物轉向了小人物。魯豫聚焦了一群曾經在某一時期成為焦點,又在浪潮退卻后被大眾遺忘的素人,比如當初劉德華的瘋狂粉絲楊麗娟、章瑩穎的家庭、2014年被譽為“救火英雄”劉杰的家人和班長、汶川震后截肢女舞者、《失孤》中父親角色的原型等等。

魯豫正在聚焦,聚焦被時代忽略的邊緣人物,堅持曾經或許并未做好的話題深度,作為主持人,她依舊在踏著時代的浪潮前行。

04

傳統(tǒng)訪談節(jié)目不得不面對日薄西山的命運,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專業(yè)主持人的領地被強行介入,非專業(yè)的跨界主持越來越多。

2015年是一個鮮明的分界點?!赌戏饺宋镏芸返挠浾咭琢⒏偼瞥鲆粰n深度人物《立場》,第一季結束,豆瓣評分高達8.8分,遠高于傳統(tǒng)訪談節(jié)目6到7分的平均分。

易立競兩個為公眾所熟知的身份是,“中國最好的人物訪談記者”、《南方人物周刊》高級主筆,與節(jié)目主持人并不掛鉤。

但易立競獨特的采訪方式非常有記憶點,她以冷眼旁觀的局外人視角,做出開放式的觀察,通過冷靜傾聽來更新問題設定,一旦提問便是綿里藏針、句句見血。比如采訪楊冪時談到演戲的職業(yè)規(guī)劃,楊冪試圖繞開自己演技不足的短板,通過立不住腳的職業(yè)理想論調逃開軋戲、態(tài)度不正等外界爭議。

易立競沒有“見好就收”,而是戳破了對方的掩飾,冷靜追問,“大家會覺得拍出的戲其實質量沒有辦法保證”、“那會兒拼命拍戲的時候對錢有需求嗎”,把話題拽回問題焦點。

易立競很善“變”,對不同的受訪者,易立競會靈活變化采訪方式。

當觸及采訪對象俞灝明的人生痛點“燒傷”和“死亡”的命題時,易立競幫助俞灝明重新梳理了創(chuàng)傷記憶。在談話前,易立競邀請他做了一次看似殘酷的“死亡體驗”——俞灝明被推入幽閉的空間,LED的屏顯火焰在一旁“燃燒”。體驗過后,再聆聽對方談論死亡與重生,并詮釋個人感受。

一場對話讓俞灝明改變了對死亡的認識,節(jié)目最后,他寫下了“留下靈魂”四個字。

易立競善于打破,打破公眾眼里固有的刻板印象,并挖掘一個人身處環(huán)境合力中的復雜性,這不僅能拓寬觀眾的認知,還能幫助受訪者進一步看見自我。

2019年,易立競又推出相同系列的《易時間》,整體依舊秉從“不盲從、不迎合、不回避、不輕薄”的理念,豆瓣評分依舊8分以上。

隨著訪談節(jié)目形式愈加多元化的趨勢,“客觀”的屬性也逐漸被剝離。

許知遠的《十三邀》和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皆以采訪者第一視角為主,在與嘉賓相處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和世界。如果說前者還是在以個體之間的矛盾碰撞呈現(xiàn)種種可能,那么后者則完全強調體驗式和沉浸式的主觀視角,采訪者姜思達甚至可以直接表達對受訪者的喜好與厭惡。

頗為典型的一期節(jié)目,當他在與嘉賓于正短暫相處后,便表現(xiàn)出了煩躁的情緒,并對著攝像機發(fā)出諷刺和質疑:“其實他人味挺濃的,還挺嗆呢”、“我可以討厭一個人嗎?”

引發(fā)關注的、有口碑的訪談節(jié)目,都不是出自專業(yè)主持人之手。從竇文濤、魯豫到李靜,再到如今的易立競、姜思達、許知遠,訪談節(jié)目的主持人經歷了從“科班”到“非科班”的變化,甚至出現(xiàn)了去主持人化。

比如在橘子娛樂的《橘子辣訪》、新浪娛樂的《手撕熱搜》等短視頻采訪節(jié)目里,主持人不僅全程不露面,甚至聲音也做擬聲化處理,速問速答、冷笑話、指定動作互動也通通呈現(xiàn)在節(jié)目中,訪談問題也全然娛樂化。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觀眾的需求和審美垂直,訪談者從更多不同的視角和方式了解受訪者,市場上才更加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價值的內容形態(tài)。

二十年間,訪談節(jié)目經歷“起-落-起”的動蕩,訪談的場景從棚內走向戶外,媒介從電視轉陣到網(wǎng)絡,形式由單一走向多,風格從圓融平和到敢于冒犯,節(jié)目越來越有看點,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宏大的時政話題和敏感的熱點事件成了禁區(qū)。

訪談節(jié)目在越來越關注個體下的“我”,許知遠倒是個例外,他在訪談中不停地追問時代更迭下人物的自我認同,企圖聚焦文化尋根的宏大命題,可內核也終歸圍繞著“我”。

背后的原因有輿論的收緊,也有技術的反噬。算法推薦、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觀眾有了表達自我和聚焦喜好的渠道,但也在無形中為自己的認知筑了一道高墻。

在訪談過程中,為了避免被斷章取義和惡意解讀,不管是藝人還是其他公眾人物變得很難大膽地開口說話,話題越來越安全,談話空間也越來越窄。在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環(huán)境里,一旦跨越約定俗成的談話邊界,便會引來大范圍的評判。毫無疑問,嚴苛的網(wǎng)絡道德標準,正在影響著訪談對象選擇表達的內容。

有觀點認為,在信息流爆炸及碎片化的當下,人物訪談節(jié)目已經不再被需要。但不能忽略的是,訪談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節(jié)目由此呈現(xiàn)對人性內里的深層次挖掘,社會話題也通過討論引起發(fā)酵和反思,這正是訪談節(jié)目的價值所在。

或許,“訪談節(jié)目與時俱進”是一道橫在眼下的巨大難題,但我們有捍衛(wèi)它存在的意義。這無異于二十年前,《實話實說》和《鏘鏘三人行》的傳遞出的內核——捍衛(wèi)每一個人說話的權利。

部分資料來源:【1】《崔永元時代的<實話實說>,讓我們中了什么毒?》,蹦迪班長【2】《<鏘鏘三人行>與竇文濤: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劉磊,人物【3】《從魯豫到姜思達,談話節(jié)目的客觀去哪了?》,娛樂資本論【4】《如何玩轉短視頻領域的人物訪談類節(jié)目?》,王千,火星營銷研究院【5】《魯豫說周星馳好笑錯在哪》,柳飄飄,Sir電影【6】《易立競就是我對職場女性的一切幻想》,九條鯨魚,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來源:獵云網(wǎng))

極客網(wǎng)企業(yè)會員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0-06-24
訪談節(jié)目“消亡”史
“訪談節(jié)目與時俱進”是一道橫在眼下的巨大難題,但我們有捍衛(wèi)它存在的意義。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