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深圳變成一座數字花園
19世紀的尾巴,埃比尼澤·霍華德充滿理想主義地宣布:未來的城市,將是自然環(huán)境、人文情懷、高產能以及高效率的結合。他孤獨的判斷寫進了《明日的田園城市》里,一百多年來變成了城市規(guī)劃學中排名前五的教科書。
然而在大部分時間里,人們認為“明日田園城市”的設想是不符合現實的。高產能意味著污染和對自然的傾軋,龐大的社會與生產屬性,意味著大城市的執(zhí)行效率必然低下。
然而來自太平洋的風把時間吹進了21世紀,某天我們醒來時發(fā)現,關于田園城市的想象,好像并非永恒的烏托邦。
這是因為數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悄然抵達城市這個讓人愛恨的龐大實體。如果說二百年前人類用下水網絡、燃煤和電力讓城市更大更強,那么今天,云計算、大數據和AI代表的智慧技術群落,或許正在讓城市回歸霍華德理想中高效能與高舒適的境界。
假如要在中國找一個城市,來探討數字智慧能否讓城市化身“明日田園”,那么最無可爭議的候選者,可能就是深圳。
在剛剛舉辦的2019深圳國際友城智慧城市論壇上,我聽到很多人在說,如果二十年前深圳的代名詞是開放和高效,那么今天它的代名詞則是生態(tài)和智慧。兩個形容詞的轉變背后,必然包含著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探索與突進。
從外貿口岸到數字花園,深圳的翩然一躍,既包含著前沿的城市發(fā)展智慧,也凝結了華為等科技合作伙伴的技術突破與產業(yè)創(chuàng)新。說這是一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城市發(fā)展史詩,再過幾年回頭看看說不定也不為過。
讓我們先從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切開這部未來史詩的一角。
鵬城側影
雖然深圳是我經常去的地方,但身處其中的改變,或許還是要問那些每天生活其中的朋友。
我的朋友明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深圳上班族,從事高科技外貿。工作經常出差,但日常很宅。
當我問他,是否能感受到深圳在城市智慧上發(fā)生的變化,他拖著長音告訴我,當然有。
從某天開始,明仔突然發(fā)現在候機廳等了很久,久到準備的劇都追完了,然而飛機并沒有晚點。
頻繁坐飛機的他開始回憶到底哪出現了變化??嗨紵o果之后,又一次去寶安機場前他開始注意時間。最后真相大白,首先他發(fā)現原本習慣的路上時間變短了,堵車好像不那么嚴重了。其次是他發(fā)現機場安檢的排隊時間變短了,通過效率肉眼可見地提高。最終結果是,他再也不提前那么早出發(fā)去機場了。
路也沒變,司機也沒變,人員也沒變,明仔只能承認,是科技變了。
另一個故事,是明仔曾經陪異地戀的女友,到她的老家辦理一些手續(xù)。結果他赫然發(fā)現,自己竟然不會辦,完全不理解一個窗口到另一個窗口,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之間的邏輯是什么。
然后他發(fā)現,原因在于住在深圳龍崗區(qū),從三年前已經開始實施了一窗式政務服務。街道和社區(qū)綜合窗口,可以讓他辦理所有個人業(yè)務。幾年下來,這部分記憶都開始退化了。
諸如此等,“這里方便一點”“那里效率高一點“的體驗,綜合堆疊成了智慧深圳的龐大實體。身處其中往往不會注意,但如果一個深圳人回憶一下今昔對比,或者去其他城市走走看看,往往又會驚訝數字生活的甘甜與猛烈。
無數技術草木的萌發(fā),已經開始讓深圳變成一座數字花園。
數字智慧蔓如草木,生長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
在今天,深圳的數字化、智能化城市建設經驗,已經成為了值得全球其他城市鉆研的新課題。
根據德勤發(fā)布的數據報告,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梯隊就是深圳。而中國社科院的《第八屆中國城市發(fā)展水平評估報告》則顯示,深圳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發(fā)展水平,在100個中國樣板城市中排名第一。
當每一位居民都看到光亮的時候,城市電網已經經歷了復雜度驚人的建設。數字城市也是一樣,像今天這樣,隨便哪位深圳居民都不難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改變時,背后的數字化技術已經進駐了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
比如說由華為等企業(yè)支持打造的龍崗IOC智慧中心。迄今為止,這個龍崗區(qū)的城市大腦,已經有超過60個部門協(xié)同,超過280個政務 IT系統(tǒng)打通,匯集了超過400億條IoT數據,3萬個攝像頭連在統(tǒng)一的視頻池、350億條數據記錄發(fā)揮作用。在IOC的支持下,龍崗的實時全局動向一目了然,可以隨時預警和判斷城市各方面情況。而通過打通龍崗區(qū)各政府部門數據和IT系統(tǒng),也為龍崗的智慧政務系統(tǒng)進行了支撐,最終實現了一窗口辦理所有業(yè)務。
而在警務和交通層面,華為與龍崗區(qū)自合作了智慧警務以來,龍崗全區(qū)的刑事治安總警情下降了29%。而華為為深圳打造的基于AI的交通大腦,讓深圳的道路同行率提升了8%。深圳成為了最不堵車的一線城市。
除此之外,今天已經可以看到,在與華為等企業(yè)進行智慧城市深度合作、積極推動各領域智慧城市建設以來,深圳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醫(yī)療、智慧教育、未來機場、城市IOC等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展。
數字花園,水草豐美。
數字花園中的“深圳智慧”
智慧城市是一個非常難以厘清的話題,普通人可能感受到的是具體的服務體驗變化,城市專家看到的是城市規(guī)劃與政策領域的創(chuàng)新,科技人才看到的是ICT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因為城市太大了,很難一眼看盡城市的底蘊,也很難三言兩語說清一座城市在某領域發(fā)展的成功。
但我們還是有必要討論一下,在眼花繚亂的智慧城市技術成果背后,“深圳智慧”到底包含哪些核心要素。
誠然,深圳在智慧城市發(fā)展的道路上,區(qū)位優(yōu)勢是得天獨厚的。高科技產業(yè)集成、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省港澳大灣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以及與華為這樣智慧城市技術引領者的相生相伴,這些都讓深圳步入智慧城市變得格外容易。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場面向未來的探索往往伴隨著無數不確定性,率先而為并非易事。
在深圳與華為等企業(yè)攜手深探智慧城市的道路上,我們總結出這樣幾點關鍵經驗:
1、從ICT基礎設施開始,逐層建設智慧城市
我們都想讓城市一步邁入科幻電影中的智能化時代,然而現實中并不可能。AI、物聯(lián)網、自動化城市服務系統(tǒng)等深度智慧城市應用,都是建立在通信網絡、數據收集與打通、計算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之上的。這就要求一座城市,必須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先打好ICT設施基礎,逐層探索更高級的城市智慧應用。在2019深圳國際友城智慧城市論壇中,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提出建設智慧城市需要遵守心理學上著名的“馬斯洛模型”,一步步打造分層級的智慧城市,正是契合了深圳重視ICT基礎、長期發(fā)展、不斷進化的智慧城市足跡。
2、關鍵位置的深耕細作與前沿探索
基礎設施建牢就是智慧城市的完成了嗎?當然不是,而再向上的智慧城市建設會更加復雜和精細,如何選擇探索步驟呢?深圳的經驗是,先從數字化基礎好、民眾需要強烈的地方開始探索智能升級。并且要精耕細作,統(tǒng)籌各領域細節(jié),務求效果最大化。
這個思路具有代表性的體現,就是在與華為合作的寶安機場“未來機場“項目中。舉個例子,據華為企業(yè)BG副總裁喻東介紹,深圳寶安機場每天的廊橋周轉率是10.24,而通過華為的技術創(chuàng)新,廊橋周轉率達到了11。這意味著每天??坷葮蚝桨嘣黾恿?0次,每年將有500萬旅客不用乘坐擺渡車。
而這個目標的達成,需要打通背后遍布在機場、飛機中的傳感器,智能監(jiān)控和分析機場視頻,把歸屬不同部門的數據進行整合融通,再用IoT技術、AI分析技術、大數據技術,整體運算和規(guī)劃來提高廊橋周轉效率。
在民眾期待強烈的重點領域,率先通過最大技術可能性去探索城市效率優(yōu)化,繼而進行復制推廣,可以看作是深圳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特色,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城市發(fā)展邏輯。
3、積極探索整區(qū)域智能
深圳智慧城市建設的另一個特點,是敢于走整區(qū)域智能的發(fā)展路線。智慧城市發(fā)展的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在面臨海量數據面前,智慧系統(tǒng)可以發(fā)揮人力無法企及的作用。而如果只是在一些端口上建設智慧系統(tǒng),不進行全局數據和智能化的打通,往往將收獲片面的智慧城市效果。
在整域數字化的探索上,深圳龍崗始終是全國的表率。其率先在政務、警務、交通、城市IOC等領域發(fā)展起了全域覆蓋、全數據打通的智慧城市綜合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龍崗是深圳人口最多的一個區(qū),這背后的任務復雜度可想而知。與龍崗一道推動多領域城市數字化建設的華為,也堪稱經歷了一個大考。
而今天,深圳正在多個領域推動全市的整體智能化項目,整區(qū)智能的發(fā)展正在成為深圳的一大特色。
4、長期規(guī)劃數字平臺底座,避免片面重復發(fā)展
另一個深圳在智慧城市這件事上帶來的經驗,是政府必須具備長期發(fā)展和疊加式發(fā)展的意識。很多智慧城市項目,只是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一段時間過后馬上被淘汰,或者缺乏與其他系統(tǒng)打通的能力,這都會讓智慧城市建設走進發(fā)展死胡同。
政府與產業(yè)界、學術界高效溝通,具有整體發(fā)展、長期發(fā)展意識,都是深圳能夠避免這些情況發(fā)展的主要原因。而華為、平安、騰訊等企業(yè)組成的智慧城市企業(yè)合作生態(tài),也讓深圳始終處在信息公開、能夠長遠思考的有利地位。
不難看出,這些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深圳智慧中,有大量工作不是政府部門與社會服務機構能夠獨自完成的。而開放、互信和善于溝通,這些深圳基因則為科技力量融入城市打通了橋梁。能夠與產業(yè)界高效配合,積極吸收前沿科技的東西,讓深圳始終能夠找到合適的企業(yè)合作者與產業(yè)生態(tài)去完成智慧城市升級。
于是我們看到了深圳這座數字花園里的,園丁華為。
園丁華為
毫無疑問,深圳這座城市與華為這家公司,在氣質、形象,甚至深圳發(fā)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基因都如此相似。深圳的高速發(fā)展孕育了ICT產業(yè)的領軍者華為,而華為在多種技術上的積累,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實力,今天也在反哺深圳的未來。
二者交融之下,如果說今天的深圳正在被打造成一座令人驕傲的數字花園,那么華為則是無數園丁中,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為什么華為的技術與生態(tài),可以推動深圳的智慧城市發(fā)展建設名列前茅,或許可以通過這樣幾個華為扮演的角色一窺究竟:
1、耕種者
智慧城市不是朝夕之功,上面也說過,深圳之所以能夠“智慧過人”,是因為城市在ICT領域的底座良好,能夠快速逐層建設智慧城市項目。而華為作為ICT領域的最優(yōu)選擇,則可以說是為這座城市的播下“智慧種子”的那個人。
郭平認為,城市的數字化轉型紛繁復雜,沒有任何一種技術可以獨立支撐城市數字化,一定是多種技術的組合,華為稱之為“數字底座”。這個數字底座,是網絡、計算、數據、智能等多種底層技術的綜合。華為的ICT基礎能力,最終轉化成了深圳的數字底座。
2、營養(yǎng)師
今天的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網絡和數據的層面,必須面向未來納入新的技術元素。這就像一座花園想要保持生命力,必須不斷納入新的營養(yǎng),比如AI、物聯(lián)網、視頻云技術等等。
而營養(yǎng)從何而來?作為世界上科技研發(fā)投入最大、全球科技產業(yè)布局最廣的公司之一,華為恰好能夠為深圳擔負這個營養(yǎng)師的重任。華為企業(yè)BG總裁閻力大表示,未來智慧城市的新五大基礎設施應該是云、物聯(lián)網、數據湖、人工智能和視聯(lián)網,從而實現無處不在的聯(lián)接、無所不及的智能,打破城市的孤島建設。華為對新技術的敏銳捕捉和大量投入,最終轉換成為了深圳這座城市的前沿與新銳。
3、倉庫管理員
一座特大城市發(fā)展數字技術,其實是成千上萬個工程的集合。這些工程可能互不理解,最終變成了千萬個煙筒一樣的城市孤島。這時候,最好的方案是這座城市花園,能夠有一個倉庫管理員。他知道這座城市各個位置需要什么技術、什么能力,然后把這些技術能力與解決方案進行統(tǒng)一歸放和標準統(tǒng)一,存儲進一個房子里。這樣未來其他項目開動,只需要去倉庫里尋找工具,就能永遠保證花園建設的有序和穩(wěn)定。
這個倉庫,就是華為的數字平臺。在智慧城市建設上,華為正在引領合作伙伴進行平臺打通,將技術集成化、開放化和平臺化。就像把一座城市各領域使用的技術進行打包歸類統(tǒng)一管理,這樣一方面避免了未來升級建設無據可循,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城市部門的數字系統(tǒng)未來無法打通。
于是我們看到,在華為數字平臺理念的幫助下,深圳很少出現數字化項目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建設。同時,新項目往往可以有條件快速進行數字化升級,讓城市協(xié)作系統(tǒng)擺脫孤島難題??梢哉f,基于數字平臺概念,華為構造了一個碩大的智慧城市倉庫,讓智慧城市這個困難的命題化繁為簡。
4、陪伴者
華為之于深圳,還要一個重要的價值在于,它不僅僅是科技的提供者,還是城市發(fā)展的親歷者與陪伴者。就像植物會在關懷下收獲更好的成長,城市也是一樣。在參與深圳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華為始終保持著自我率先驗證、從城市需求為中心、恪守邊界繁榮生態(tài)的信條,最終與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名片。
也許這是所謂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對于貪心的我們來說,當然希望城市的智慧越多越好。深圳的智慧城市發(fā)展史也才僅僅拉開了帷幕一角。
但不可否認的是,深圳這座數字花園,在今天已經有模有樣,真實可感。這背后展露著城市發(fā)展與產業(yè)融合智慧,也是華為技術實力與技術生態(tài)的最好展覽。
深圳未停下,園丁華為也已經出發(fā),越來越多的全球智慧城市項目中出現了華為的身影。從一座城,一家企業(yè),到每一個人,只要不停奔跑,或許《明日田園城市》里的烏托邦,最終會從夢境中醒來。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