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東樓(微信號:lidonglou)
今天,郭富城在微博上曬出一張牽著手開車的合照,并@了一位并不太知名的網紅。隨后,引起網友大規(guī)模的吐槽,紛紛表示要去做網紅睡天王,而更有好事者羅列了包括林更新、羅志祥等明星身邊的網紅女朋友,甚至最著名的富二代王思聰的女朋友也是網紅。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現在網紅這么多?
天下網紅為什么那么多?
首先,社交媒體的集體爆發(fā)是導致現在網紅遍地的重要原因。相比于門戶時代,社交媒體有更強的傳播屬性,粉絲也更容易聚集。因此,對于很多名人能夠在微博上動輒聚集上千萬的粉絲。而對于一些有幾分姿色的平面模特來說,只要保持在微博上持續(xù)的更新自己的照片,也很容易聚集到數萬的粉絲。而達到上萬粉絲關注的情況下,已經超過了微博上95%的普通用戶,便正式進階成為了網紅。此外,在知乎上堅持不懈的回答一些專業(yè)問題,也可以迎來上萬的關注,從而成為網紅,而在豆瓣上持續(xù)帶有個人標簽化的的發(fā)帖,也有變成小組內紅人的可能性。
其次,網紅開始走向大眾化。社交媒體還在持續(xù)的高速發(fā)展,如今通過微博、豆瓣、知乎等產生的網紅已經讓我們目不暇接。而隨著視頻社交平臺的逐步成熟,還將更大批量的生產眾多的網紅。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紅?;ヂ摼W一直在發(fā)展,目前社交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雖然主要還是通過文字和圖片進行社交溝通,但視頻社交的爆發(fā)也就在眼前。隨著流量資費的持續(xù)下降,以及網絡流暢度越來越高,類似于秒拍、美拍、小咖秀等視頻社交平臺將是下一個網紅誕生的集中地。
再者,人人都可以是網紅。社交媒體的出現,讓很多能夠創(chuàng)造優(yōu)質內容的博客主成為了自媒體,其實也是小圈子里的網紅。而目前正在爆發(fā)期的音頻、視頻社交媒體平臺,都會出現具有成千上萬的具有數萬粉絲的小網紅。你如果愛唱歌,可以在唱吧做一個小網紅,如果你愛侃大山可以到y(tǒng)y聊天室做一個小網紅,如果你愛安靜的寫東西,那可以在微信公眾號里做個小網紅,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未來人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成為“網紅”。
網紅雖多,但全網走紅已不太可能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小網紅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成批量的出現,但是這些網紅也僅僅只有圈內知名,或者僅僅是幾萬粉絲眼里的紅人而已。目前為止,國內已經很久沒有出過像芙蓉姐姐、鳳姐乃至奶茶妹妹這樣的全網紅人。這其實也有兩個原因:
第一,社交媒體爆發(fā)帶來信息和內容成倍增加,人們很難持續(xù)關注某個人或某個事件。
事實上,鳳姐、奶茶妹妹等全網紅人的出現大都在2009年之前,恰好是在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爆發(fā)的前夕。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在社交媒體爆發(fā)之后,信息和內容成倍的被生產,我們對于一件熱點事件或一個熱點人物的持續(xù)關注的時間越來越短。甚至對于一些如馬航失蹤、天津爆炸等這樣的全國性的災難性的事件,由于社交媒體信息的流動太快,也會很快被淹沒。這就意味著,一個小網紅真正想要成為全網紅人已經不太可能,特別是像芙蓉姐姐在水木清華bbs發(fā)幾張性感的照片就能走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以,在今天,網紅雖然很多,但真正被大眾全部認識都很少,而在已經曝光的名人網紅女朋友當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叫出他們的名字。但這可能并不妨礙他們在小圈子里進行商演活動,或者被她的幾萬粉絲追捧。
第二,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紅缺少獨特的標簽,缺乏制造話題的能力。在過去,作為網紅基本上都有些特立獨行的感覺,比如木子美,寫博客大談性事,又比如芙蓉姐姐自戀到極致,又比如到鳳姐的苛刻征婚等等,他們的成名都帶有強烈的個性符號,容易讓人們記憶深刻。而如今,很多小網紅其實都是平面模特出身,基本全靠顏值吃飯,在微博的發(fā)言當中鮮有像芙蓉姐姐那樣自戀,鳳姐那樣犀利的發(fā)言,大多都是靠曬自拍而吸引粉絲,卻難有真正讓人叫好的言論。這就導致他們在大眾心目中辨識度極低,也就不容易成為全網紅人。
最后,回到開始的話題,為什么那么多的明星女朋友都是網紅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網紅是半只腳踩在娛樂圈的普通人。對于見過太多娛樂圈是非的男明星來說,交一個既在圈內又在圈外的網紅做女朋友可能是最好選擇,一方面能夠有共同語言,另一方面也能夠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質,還不會像女明星緋聞是非多。
李東樓是著名的泛科技和營銷類自媒體。除了這里,他還是新浪優(yōu)秀專欄作者和科技名博,并是鈦媒體、百度百家、新浪創(chuàng)事記、創(chuàng)業(yè)邦、快鯉魚等多個專業(yè)科技網站專欄作者,搜狐IT、今日頭條自媒體認證作者,百度閱讀認證作家、《經理人雜志》、《東方國門》等傳統(tǒng)媒體長期撰稿人。微信公眾號:瑞萊觀點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