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燒鍋爐到當記者!

開篇:鄒玲,中國企業(yè)家雜志記者。她采訪過很多資深的大佬,她與黎瑞剛對話歸去來兮,她記錄寧浩勇闖無人區(qū)的故事,她揭露泰囧十億票房背后的秘密,這篇文章在微博上瘋轉。她和我聊天會說到很多商業(yè)名人。她說,她是喜歡和那些商人打交道的。為了做好本職工作,她不斷開拓眼界,看德魯克的《旁觀者》,看《怪誕行為學》,看《異類》,看《財報就像講故事》。你以為她理性么,可她也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看話劇《喜劇的憂傷》,看音樂劇《媽媽咪呀》,看各種小清新電影。你很難把她定義為理科女或者文藝小清新。因為她的學歷背景明明是工科,她自稱是鍋爐妹。畢業(yè)至今,只換過兩份工作,每一份都扎扎實實腳踏實地。她一直和我說覺得自己沒故事不夠資深,但是我愈發(fā)覺得她身上會有著很多我感興趣的故事。幾乎是在確定采訪她以后,我就決定我們的話題從何開始。于是就從采訪開始,從一個菜鳥請教前輩開始。請耐心看下去,她的故事,值得你期待。

關于采訪:“她說采訪是需要智慧,需要同等水平的對話,更需要勤奮和努力,但我一切都不具備。我當時一下就腦袋轟炸了的感覺,眼淚就一下涌出來了?!?/strong>

先回答上期受訪者的問題吧,你人生中遇到最大困難是什么,如何克服?

當年考大學的時候,我被調劑到一個完全不喜歡也很陌生的專業(yè),這是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個關鍵轉折,而且也是遇到最大的一個困難,因為我不擅長理科,更不喜歡工科。所以在嘗試轉專業(yè)被告知要交4萬贊助費的時候,我就決心要自己轉,當時就決定了要考新聞研究生。我是跨院校,跨專業(yè),這對我是有很大挑戰(zhàn)的。但是我是一個非常堅持的人,決定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到,之后就是認真學習,努力準備,然后終于轉專業(yè)成功,考上了理想院校。

你是我目前采訪的人里,第一個記者。請問作為一個天天采訪別人的記者,被別人采訪,心情是怎樣的?

表示很榮幸啊,從來沒有被采訪過。。。而且我也有些忐忑,因為我從業(yè)時間并不長,不知道是否能夠解答你的疑問。

如果給你一個可以選擇的機會,你是希望我繼續(xù)采訪你,還是讓你采訪我?

哈哈,采訪的經(jīng)歷多了,被采訪還從沒有過,所以還是選擇沒做過的。

你曾經(jīng)說過,你認為你自身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臉皮厚。這算是當記者采訪人的優(yōu)勢或者必備條件么?

沒錯,作為記者,心理素質是第一位的。因為你面臨的挑戰(zhàn),是從完全陌生的人身上拿到你所需要的東西。碰壁是很經(jīng)常的事情,如果臉皮不厚的話,很多事情就無法開始。

你曾經(jīng)在微博上說,“感覺聯(lián)系被采訪對象就像追妹子的大漢一樣,有時候會對被采訪者是否愿意見你產(chǎn)生焦慮,陷入忐忑不安中?!闭垎柲闶欠癖蝗司芙^過?如果有,你怎么面對?

當然被拒絕過。這種情況太多了。說一次印象比較深刻的采訪經(jīng)歷吧,我曾經(jīng)被當眾訓哭過。有一次我去湖南衛(wèi)視采訪一個知名主持人,那是我從小就很喜歡的一個主持人。當時的心情除了緊張還有一些見偶像的激動。她是一個以風格犀利、語言大膽而著稱的女主播,性格很堅韌執(zhí)著,而且非常熱愛新聞,是我心目中的專業(yè)新聞人的代表。當時我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去準備問題,資歷太淺,做記者不到一年,我犯了一個比較致命的錯誤,沒有在采訪前仔細研究采訪對象的性格和特質,只準備了幾個泛泛的問題。在采訪開始表達一番對她的崇拜后,我突然很直接地問了一個問題,很不幸它正好是觸到采訪對象的敏感地帶。然后她就突然死死地盯著我,跟我說,“你知道嗎?你剛才那番寒暄和虛偽的熱情,并不讓我覺得很舒服?!逼鋵嵪胂?,平常有誰會對陌生人交心呢?你沒做任何準備,憑借幾個粗淺的問題就想讓人跟你說心里話,說實話,你沒有這個資格。她說,“我也做過記者,也采訪過很多人,沒有哪一次不是認真準備,特別是當問到別人不舒服的問題的時候,我會仔細揣摩怎么樣才能讓人從警惕中完全放松下來。這需要智慧,需要同等水平的對話,更需要勤奮和努力,但你兩方面都沒有?!比缓?,我記得我當時一下就腦袋轟炸了的感覺,眼淚就一下涌出來了。我感覺作為一個記者,最需要的自信和心理防線一下被擊垮了,我在她面前哭的稀里嘩啦的,很失態(tài)。她看到我哭了,態(tài)度也變緩和了些,她說我還太年輕了,需要時間多去經(jīng)歷一些事,什么時候我能做到跟她真正平等對話了,她再來回答我的問題。

接下來的采訪基本就是一個悲劇了,基本上,我沒有問到任何我想要的東西,我感覺是坐在對面的人對我一下就有了防備和敵意,而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化解。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被拒絕了,我后來還常常回想這個畫面,提醒自己,不能再犯同樣錯誤,以及,那些虛偽的寒暄和客套,并不能真的讓采訪對象對你有好感,你需要真功夫。

因為采訪失敗了。后來我又嘗試再約她做一次補充采訪,但由于時間的問題最后沒有做。后來,我把這段經(jīng)歷和困惑拿出來在我們內部分享的時候,很多前輩給了我一些建議。當你被采訪對象當面judge的時候,你該怎么辦。首先,當對方處于完全警惕狀態(tài)的時候,你不能再火上澆油了,你的態(tài)度應該軟化下來,比如,承認自己的不足。但并不代表著你要被完全擊垮,像我那次一樣完全崩潰的狀態(tài)是不行的。態(tài)度上,你要示弱,但心理上,你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來,相當于在戰(zhàn)場上,你不能投降了。然后,你可以轉開話題,問幾個比較輕松的話題化解尷尬,比如,你可以這么說。“我知道我剛才的問題有點不妥,作為一個新手,我很欠缺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如果是您的話,想讓您回答我剛才的提問,您建議我該怎么做?”這對于有說教欲的采訪對象來說,是很合適的。因為他們樂意扮演一個職場導師的形象,反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被侵犯的問題上。等過了幾個問題之后,你心里要始終銘記,這個問題是他最在意的地方,是可能會出故事的地方。你不能放過,但是你要轉換技巧,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并試圖讓他回答。這要求你要有足夠的厚臉皮了。因為一般人,被拒絕以后,是不好再問第二次的。

剛才你提到說有的采訪對象是說教式。那我們確實不能硬碰硬,當然態(tài)度好點,讓他有一個心理舒適度。但也有一些采訪對象并不是拒絕你,他們接受你但他們態(tài)度可能是敷衍了事的。請問你是如何判定采訪對象是否有料并且是干貨呢?是否遇到過敷衍了事非官方的回答?遇到這種情況,你如何面對?

這種情況太多了,尤其是在對CEO的采訪當中。首先,你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你是否有數(shù)字能證明他說的夸大其詞?在通常情況下,對方接受你采訪的目的,是希望你傳遞正面的聲音。他們希望利用媒體,來塑造媒體的形象。所以,在一開始你就要做好準備,很多問題上他們都會傾向于給你官方或者敷衍的回答,并不打算給你真正的真相,因為那個代價是很昂貴的。比如你剛才說對方的夸大其詞,那至少要求你要熟悉他所說的數(shù)字和情況是否符合事實,這個數(shù)字可以從幾方面去尋找。公開的報道資料,對方公司的年報,財務數(shù)據(jù),另外一個通常會發(fā)生的情景,是你問的問題太空了,比如,如何看待公司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介紹競爭優(yōu)勢,這些都是很空泛的問題。對方完全可以用更軟綿的答案糖塞你。如果你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很有表達欲也很會講故事的采訪對象,他們可能會就這個問題滔滔不絕甚至不用你開口就給你講很多具體生動的案例。但如果你碰到這樣的采訪對象呢?“我覺得我們進入了一個很有發(fā)展?jié)摿Φ氖袌觥?,“我們在某某行業(yè)積累了怎樣的優(yōu)勢”等等。這種回答都是正確但毫無意義的廢話,你的問題應該更加聚焦,就好象你在玩游戲機里抓娃娃的爪子一樣。你不斷縮小范圍,你所需要的那個目標才會被你捕撈上來。比如你如果問,雖然你們公司進入了一個很有前景的市場,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A公司,B公司,他們的優(yōu)勢分別是什么什么,而你們有什么不一樣的特點?你盡量要給他一個具象的描述,讓他無法像打到棉花一樣軟綿綿地把問題踢回給你。而且,你要不斷追問和深入,當他回答了以后,你可以讓他舉例說明。

你曾說過黎瑞剛讓你印象最深刻的采訪對象。因為他復雜、豐富而又難以琢磨。為什么?

黎瑞剛的采訪確實很難忘。如果你對黎瑞剛這個人物有了解的話,你會覺得他很有挑戰(zhàn)性。因為他身處體制內,卻是最具有市場意識和改革精神的一個官員。在他身上,也有很多神秘的傳說和爭論。比如,外媒認為他跟中國的某個高官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他的確能夠直接到達中國官場的最高層。但他又自己放棄了仕途。他很有野心,但這種野心他都小心翼翼地用市場化的手段包裝起來。而且他一直宣稱自己不會跟官場同流合污,但你又同時看到,他是被體制內欣賞,甚至很多事情是直接代表體制的。所以這個人物身上就很復雜,多面。他對中國體制這些年的努力,抗爭以及妥協(xié),都足以說明這個人物的心路歷程勢必復雜。這就是我說為什么這個人物很有挑戰(zhàn)性。

采訪的過程也跟我經(jīng)歷過的不一樣。我記得我當時是寫過他的一個小稿子,當時壓根沒當回事,但在這篇稿子里,可能有表達我對他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讓他覺得我有寫他的能力。我寫完那篇小稿子之后,有一個中間人找到我,說希望跟我聊一聊,我記得當時是在華茂中心的一個咖啡廳吧,這個人,也是很值得尊敬的一個人物,是財經(jīng)記者界非常著名的一個記者,他跟黎瑞剛認識十年了,應該說是在公關傳播層面深得他信任,某種程度上他在這次采訪中也扮演了公關中介的角色。當時我們坐下來,沒聊幾句,他突然跟我說,你對采訪黎瑞剛,有沒有興趣?我當時嚇了一跳,但同時又很興奮,就說,當然有興趣。然后他說,黎瑞剛可能有希望接受一個獨家的專訪。時間不一定,但他會選擇合適的時機,讓我做好準備。在那次談話中,他跟我說了很多黎瑞剛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而且還給我推薦了一本書,柯云路的《新星》,那是描述中國的一個體制內的改革者的一部小說。他跟我說,黎瑞剛所做的改革很多都跟這部小說的場景有相似之處。這是我第一次采訪一個官員,而且是這么復雜的一個官員,尤其是,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改革派,對于中國的未來走向是有標本意義的。后來我們就一直保持聯(lián)系,我把當時能買到的所有跟黎瑞剛有關的書都買了,除了《新星》,還有黎瑞剛自己非常喜歡的,講述美國有線電視的開拓者的一本書《約翰馬龍傳》。

我第一次見黎瑞剛,覺得非常意外。因為他并不像傳說中那么嚴肅,他個子不高,而且一看到我們就大步走過來,并且主動跟我們握手。這跟我得到的外界的反饋是不一致的,因為很多記者反應被他訓哭過,在SMG時代。而且,我的第一感覺,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種非常銳意進取的改革派。相反,他非常熟練于官場上的那一套。對于分寸的把握,對于如何寒暄,進退。他就像一個很熟練的官員。(那你怎么把握他的信息真實度?)這就是最大的考驗了,你要分辨出他給你說的話里面,哪些是真實的信息,哪些是他經(jīng)過包裝后的故事而且這個人又非常善于面對媒體,他知道媒體需要什么,會給一些甜頭,但觸及核心的東西,你能看出來他在有意識的控制。你坐在他對面,你就覺得這個人說話,滴水不漏。這么說,他的情商和智商都是很高的。否則,他也不會跟默多克,跟邵逸夫,跟幾乎所有著名的大佬都能頻繁的往來。而且他又很懂產(chǎn)業(yè),不是一般的官員那種給你說一些假大空,他是實實在在跟你描述他的產(chǎn)業(yè)和雄心的。對,而且很懂平衡。所以我在文章中想傳達這樣一個感覺,黎瑞剛是非常善于把握在體制和市場中間平衡的人,他知道哪里會出現(xiàn),哪里會讓領導不滿意,但同時又知道用戶要什么,把握這種平衡的人,在中國不是很多。所以這是我經(jīng)歷過的一個很復雜的采訪對象。

那么,除此以外有沒有印象深刻的采訪對象?

徐崢吧,我對他印象挺深的。在采訪之前,其實我們一直不好把握要不要去做這個選題。

我們當時的年會上,王長天說了《泰囧》這部電影,那時候離上映大概一個多月吧,他還挺充滿信心的,他覺得這部電影票房會很好,但我當時基于對他們過去歷史的了解,覺得他是在吹噓。光線之前一直拍的都是爛片,然后大概他說完一個月內吧,我聽到三四次有圈內人不斷提起這部電影說,泰囧應該會大賣。我當時還認真研究了下,發(fā)現(xiàn)導演是徐崢,這就很有意思。我之前看過他幾部作品,最近看到的一部是《大男當婚》。我覺得徐崢跟其他男演員不太一樣,他有股勁兒,我覺得他是有腦子的演員,然后我跟編輯報了這個題目,當時編輯也覺得沒啥意思,后來就放棄了。但泰囧放映的第一天,不是就破了紀錄了么。到第三天,編輯跟我說,你趕快去做下泰囧這個題目,要爭取下徐崢。所以其實這個選題我們反應是很后知后覺的,等他火了才同意做。后來安排采訪,是一堆記者群訪。當時我就暈了,群訪意味著你有很多同題競爭。我們一幫記者就在那個采訪間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吧,真的跟等大明星一樣,徐崢之前不過二三線吧,那一夜之間感覺就是大牌了。然后徐崢跟王長田一起走了進來,他說的第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你們在座的都是財經(jīng)記者吧?財經(jīng)記者肯定關心的跟娛樂記者不一樣,我們可以探討一下這部電影的商業(yè)模式。哎,我當時就覺得,一個演員居然會有商業(yè)思維。這是他跟別的演員最大的不同,一般演員哪會關心什么商業(yè)模式啊。然后他就回答了幾個問題,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他會經(jīng)常扮演路人,在售票處觀察觀眾的反應,以及在電影散場的時候專門等在門口,聽聽觀眾在電影散場后第一時間說什么,我覺得他很懂觀眾就是源自于此,他有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思維。還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王長田。泰囧是他第一部熱賣的電影,之前光線一直是個小公司,而且默默無名。我當時還沒怎么待見光線,有個小插曲。當時我們不是年底有個評選,有個獎項是最具潛力的未來商業(yè)領袖,當時我們編輯說要有個影視行業(yè)的人,讓我推薦一個,我推薦了一個別的人,但后來編輯選了王長田,因為當時華誼評選過了嘛,光線好歹還算個有知名度的公司,我還覺得挺落伍的編輯,居然選王長田,當時在行業(yè)內也十幾年了一直沒起來,有什么潛力啊,結果還真是誤打誤撞,他第二年就因為泰囧而大火了。。。所以王那時候的心態(tài),應該真的是揚眉吐氣吧。我就記得他當時跟徐崢一起出現(xiàn),然后所有指向徐崢的問題,他都會說,我來替他回答一下吧。相對地,徐崢話并不多,但句句精準到位??墒且驗槭侨涸L,很多問題都沒問,最后這個采訪做的不充分。然后我就琢磨著,怎么再增加點信息,當時公關說徐崢接下來有安排,不讓再采訪了。我們都挺失望的。因為王長田還要再單獨做一次采訪,我們就在那個房間等著,結果,我突然發(fā)現(xiàn)徐崢從隔壁房間走出來了。他就徑直走到另外一個房間,去打電話了,其他記者沒注意,我就悄悄跟著他,聽他打電話說,晚上六點在什么什么地方吃飯。有個飯局大概,但那會才四點,也就是說還有兩個小時,我就想看看有什么時機能再逮住他。然后我就從采訪間悄悄出來,叫上我們攝影師,在他打電話的房間對面等著。然后,他打完電話,去上廁所了-_-我們又跑到男廁所門口等。他一出來我就拉著他,跟他說我們是誰誰誰,要給他拍雜志的照片。他很配合,然后在拍攝的間隙,我就趁機提出來要跟他再聊聊,剛才

說的不太充分,他就很爽快的答應了,然后,就又聊了大概一小時吧。所以,這是后來那篇文章能火的一個比較關鍵的采訪。徐崢現(xiàn)實中很商業(yè),很圓滑,情商很高,比如跟你拍照的時候,他會關注拍攝的角度。而且看出你會緊張,也會跟你開開玩笑什么的,他非常清楚他自己的定位,我覺得他頭腦還是很清醒的。而且,他拍泰囧,非常注重宣傳,很多海報他自己親自設計的。所以這也是他為什么跟宣傳很熟,一般明星跟宣傳也就工作關系。但他們私下里,都是哥們。徐崢很明白宣傳在電影產(chǎn)業(yè)鏈的重要地位。而這些是被很多明星給忽視的,他們不會自己親自做宣傳片,自己做海報,自己設計宣傳方案。

關于那篇文章為什么能火,其實背后也有些故事的。當時我是負責值班發(fā)微博的,多少還是了解一點新媒體推廣的手段。比如,在推稿子時不要直接放鏈接要做長微博,然后選擇比較有關注度爆點的標題。最開始標題是《人在火途》。但我在微博搜有關泰囧的話題時,發(fā)現(xiàn)大家最關心的是他票房破了十億。這個話題的提及頻率最高。然后,又看到另外一篇微博,是講什么什么背后的秘密轉發(fā)率超高,我就意識到,可能,“十億”,“背后的秘密”是轉發(fā)量高的一個關鍵詞,最后,我就重新取了標題,就叫泰囧十億票房背后的秘密。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制作微博,然后就一下子火了,轉發(fā)量非常高。一個是標題,一個是長微博讓大家不用麻煩地點開鏈接,而是直接可以閱讀內容,這是在微博上傳播的一個挺關鍵的東西的。后來結果出來之后,大家都很驚訝。其實這背后還是經(jīng)過一番精心設計,符合傳播規(guī)律的。

你在微博上曾經(jīng)說好的文章就像解公式,最簡單直接的比用高難度方式解的,最靠近答案。有些自以為用奧數(shù)方法解小學題目會好,其實不是。”所以,你覺得在你看來,什么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標準是什么?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這么說吧,有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自己的判斷和外部的評價并不一致。當然,你能通過一些技術性的手段,比如我剛才舉的這個關于泰囧的例子,去制造一些引爆點,達到傳播的效果。但實際上,一篇稿子的好壞,有時候真的不跟傳播效果直接掛鉤。

我個人認為,一篇好文章一定是在兩個維度上滿足你的閱讀興趣。一個是豐富性,就是用撲面而來的細節(jié),故事,滿滿當當塞進這篇文章里,你能感覺到一種極大的充沛感,好像一張吸滿了水的衛(wèi)生紙一樣。都能溢出來的感覺,他能解決你的信息饑渴,因為人類一定是貪心的動物,你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他的饑渴狀態(tài),這篇文章一定是有價值的。另外一個維度,就是他能重新讓你思考。平時對于我們熟悉的已知的東西,我們可能已經(jīng)習慣不去思考,但好文章是會讓你的大腦重新活躍起來的。就哪怕是你習以為常的東西,你也能看到不一樣的角度。這里我想舉個例子,我記憶里有一篇我印象很深刻的文章,來自南方周末曹筠武的《系統(tǒng)》,講的是史玉柱所策劃的網(wǎng)游《征途》的故事。如果是傳統(tǒng)的商業(yè)報道,我們可能會采訪史玉柱,以及他的游戲開發(fā)團隊,怎么策劃的,怎么上線游戲的,怎么推廣,怎么運營,等等等等,這種就是走的很常規(guī)的路子。但是這篇文章不一樣,它只選取了一個采訪對象,就是征途的高級玩家,從玩家的角度去剖析這個游戲背后,史玉柱對人性的理解,游戲對人的沉迷機制,還有系統(tǒng)是如何運作于一個虛擬世界的。這篇文章對我的啟發(fā)非常大,我覺得原來我思考商業(yè)思考報道的角度是二維的,而這篇文章的寫作是三維的。不僅有我剛才說的第一個維度,豐富的信息量。而且它讓非一個普通的一個詞匯變得有深意。這就是我認為的好文章。

我們平常總說寫人物切忌高大全。你覺得在寫人物過程中,關鍵在于什么?有的人是記錄者,把此人生平原原本本描寫出來?也有人是分析或者是判斷者,可能會通過被采訪者的敘述做一些評價?

我覺得做到兩者之中的其一,都不容易。有很多稿子其實都是隔靴搔癢的。你看完會發(fā)現(xiàn),哦,好像就是一個采訪,看完沒什么印象。有一些你看完之后會覺得很震撼。我自己寫人物的經(jīng)驗也不多,其實這方面沒有太多資格發(fā)言。我只能說一點我自己非常淺薄的個人看法。原來我們主編會常常給我們舉個例子,說怎么去寫人。她說早期接觸一個企業(yè)家。是一個很本土化的企業(yè)家哎。在跟她采訪的時候,甚至說道興起處,會脫下襪子,光著腳踩在地板上走來走去,那個時候大家寫人還都是很臉譜化的。她就把這個細節(jié)寫了出來,沒想到,這篇稿子的評價和傳播效果都非常好。因為她看到了別人不會注意的細節(jié)。而這個細節(jié)又能反應人物的性格,在那個年代,放棄臉譜化的寫作,是非常難得的。所以她會經(jīng)常問我們,你們能讓采訪對象在你面前脫下襪子嗎?當然這是個比喻,其實就是說,你能讓采訪的人物在你筆下能動起來,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標本一樣的東西,才有生命力。所以,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關鍵是,你是否把采訪對象當作一個人來看,你能捕捉他的喜怒哀樂,你能讓他在你面前像一個平常人。這樣,即使他憤怒,傷心,甚至尖銳地批評你,都是在表示,他跟你之間有了一些人跟人之間的真實互動。你的視角就會變得平視,你筆下的東西就會有靈氣。

看到你在知乎里做過一個關于進媒體行業(yè)的回答。你說媒體是打開你看世界的另外一個窗口,你能從這個萬花筒中觀察人性、記錄歷史、理解社會。我想知道的是,當你從這個萬花筒看到過那么多黑暗的殘酷的現(xiàn)實,尤其媒體行業(yè)承載著超負荷的壓力,你會對此感到厭倦和失望么?

說實話,媒體行業(yè)本身不會讓我覺得厭倦和失望的。因為這個行業(yè)特別適合好奇心旺盛的人。你每天接觸的人,你看到的事,本身就是會不斷更新的狀態(tài)。在這個行業(yè)不做上五年,是談不上厭倦的。很多人厭倦是因為無法把得到的信息更好地傳遞給讀者。從而連續(xù)制造平庸的故事,充滿廢話的材料。以及無法給人印象的文章而對自己的失望。(但是記者是一個看到太多誘惑本身也會飽受誘惑的職業(yè),很多記者都給錢寫稿子啊。記者看到的很可能是人家不愿意讓你看到的很丑陋的東西。)是的,的確如此。我剛做記者沒多久,當時去做一個采訪,是一個律師。人家對我很客氣,也很熱情。有一次,他約我吃飯,然后直接就給我遞上了一個IPHON4。那時候,還是覺得非常誘惑的。他也不是負面報道的對象,他所訴求的,僅僅是在我以后有相關類似的采訪時,找他而已。說實話這個訴求對我來說并不難,對很多記者來說,也是互相成就的好事。我當時非??蓯u的接受了。但是我在后面一段時間內,內心都挺受煎熬的。你知道他當時怎么跟我說的?他說,我并不是要去賄賂你,或者讓你接受這個禮物給我辦什么事情。而是說,以后我需要人幫助的時候,我不可能會從那些從來沒有打過交道,沒有互相建立的人中間尋求。(當時你覺得好尷尬好為難吧?)這其實是他當時的一種暗示,就是拉我入伙。這意味著以后他有報道上的需求時,我可以幫助他,而我以后有法律方面的困惑時,我可以請教他。)這樣不好么?)關鍵是,他給了我一個禮物,我接受了,這說明我們不是公事公辦的關系而是有私人的友誼。按照他的說法,這就是商場上的通常做法。因為你不接受這個禮物,別人認為你想置身世外,他對你也就關上大門了。(所以你不就是失去一個信息渠道?這是不是損失?)是。當然是。所以我接受這個禮物,當時某種程度上是想避免這個損失是想接受這個入伙的暗示。但是我后來想了幾天,又把手機給他退回去了。我記得很清楚,他接了我的電話,一開始非常熱情,親近地跟我寒暄,當他聽到我要把手機退回來的時候,他一下就變得很冷酷。我當時就意識到,以后肯定是沒法跟他再來往了,當時雙方也很尷尬。后來果然,他再也沒找過我。但是,他還是跟其他一些記者保持來往。而那些記者也從他身上獲取了一些獨家的信息來源,還有各種好處。(后悔么?堅持退換的原因在于?)會啊,但我仔細想過,如果我需要靠這種方法才能在媒體行業(yè)立足,我寧愿不干這個職業(yè)。而且,一旦我開了這個口,未來再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我根本無法控制。這種事情一旦你一開始沒有堅持,到后來就會一再跨越,直到底線被沖破。我覺得,相比于那點蠅頭小利,還是你在這個行業(yè)中的長遠前途更重要吧。所以,我覺得對于記者來說,這些誘惑不是沒有,但完全不是關鍵。(即便如此,你還是覺得你對媒體行業(yè)沒有失望和厭倦么?)會有失望。這種失望不是因為行業(yè)本身,可能你在其他行業(yè)也會遇到的。比如說,媒體行業(yè)是一個特別注重自己圈子和資源的行業(yè)。比如,IT記者他有自己的報道資源,熟悉的公司和公關等等。娛樂記者也有自己熟悉的明星,公司和導演之類的。我們通常叫跑“口”,行業(yè)記者把這個口視為生命。因此,一旦你會觸犯到他的利益,你一定會受到排擠。反正,可能每個人性格不同吧。有些人是長袖善舞。能夠通吃資源,有些人就會堅持自己的一些原則。何況,你為了寫好稿子,通常時候你會得罪你所在領域的公司和公關。我經(jīng)常會接到這種電話的,在客觀報道和在維護自己資源的兩者之間,你要取得平衡。然后,你可能就得罪了這個公關,他接下來也不會給你安排其他采訪了,這種事情,是最經(jīng)常發(fā)生的。尤其是,如果你是一個還有點原則的記者的話,寫軟文的記者一般容易積累資源,也容易拿到獨家的。工作中這些矛盾很多的。很多時候,當然我也會失望。但我覺得我獲得的大于我失去的。并且越來越覺得現(xiàn)在這個時代,不可能還會讓你有壟斷資源的機會了,所謂的資源,都是偽命題。你在雜志的選題上阻止我,但我有自媒體,我有新媒體,只要我有出口,這些都不會是問題。你在雜志的選題上阻止我,但我有自媒體,我有新媒體,只要我有出口,這些都不會是問題。相反,如果一個記者固守在他所認為的圈子和資源的說法,他只會越來越平庸。只會習慣于被喂養(yǎng),從長期來看,損失的是他,你既然在這個行業(yè),又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開放是必須的。

關于成長:“有一次,我看電視新聞上有記者在報道,我特別羨慕,然后就告訴家里人說我也想做記者。當時全家人哄堂大笑,他們覺得我怎么可能,我這么害羞,這么內向,怎么會當記者。當時我就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做記者給他們看看?!?/strong>

感覺你對媒體工作無比熱愛。當記者是你從小的夢想嗎?如果不是,你小時候的夢想是什么?

對,從小就是。從小我的語文成績一直都是出類拔萃。但我小時候很害羞,很內向,不善于表達。每次家里來了客人,我都鉆到我自己的小書房里,不敢出來。然后我記得有一次,我看電視新聞上有出境記者在報道,我覺得很羨慕,然后就說,我也想做記者。我記得全家人都大笑,他們第一反應是,怎么可能,我這么害羞,這么內向,怎么會當記者。當時我就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做記者給他們看看。結果,這也算是一顆種子吧,從小就埋下了。但他們覺得記者一般要很會表達,很外向才行。

能具體談談你的成長經(jīng)歷么?

我以前是我們班語文老師的寵臣啊,語言和文字天賦在小時候就有了。包括英語,我發(fā)現(xiàn)我特別有語言天賦,小時候說話都比別人早。我爸說別的孩子還只會叫爸爸媽媽時我都會熟練背唐詩了。因為喜歡讀書,晚上經(jīng)常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偷偷看書,甚至沉迷。小時候感覺我就是個書呆,不會跟人交流。但在同學中間很有聲譽。我們班美女都愛和我玩。因為成績好脾氣好。而且家長都愿意讓他們跟我玩覺得放心。我是學習委員,當時在女生中算是深得人心的,她們都會聽我的。我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有個女生,因為長得很丑,經(jīng)常被男生欺負。有一次有個男生非常過分,在她的桌子上寫了丑八怪幾個字,我看到了之后就把那男生叫過來,讓他把字給擦了。別的女生都不跟她玩,我會跟她玩。我還會特意讓大家看到我給她帶一些東西啊,跟她說悄悄話。慢慢地,大家對她也接受了。反正我挺看不慣那些事的,感覺不公平。我只是普通成績好,有一點小威信,然后會用來伸張正義,當時覺得特別有責任感而已。

說回我內向這件事。就因為那次我說我想做記者,全家人爆發(fā)的大笑,包括我外公,我舅舅,我爸媽,這事對我影響很大,深深刺激了我。我從小就很敏感,自尊心很強。我就覺得憑什么我不可以。由此我開始有意識改變自己的性格。因為大人覺得我很害怕跟他們說話,所以覺得我太內向,當不了記者。然后我就很幼稚地制定了一個計劃,培養(yǎng)自己的外向性,具體表現(xiàn),就是每當有客人來,我強迫自己出來。跟他們說話,哪怕打個招呼,然后幾次以后,他們都很驚訝啊,覺得我怎么變了。再然后就慢慢會在大人面前侃侃而談,會很自然地附和他們的玩笑。所以我就是在有意識地抗爭自己天性那一部分,盡管我覺得不舒服。無意識地話,我依然是很內向,沉默的一個小孩。

那么到今天,你能適應媒體的飯局了么?

表面不會有任何反常啊。但實際上,可能還是常常會覺得孤獨吧,其實我朋友挺多的,很善也很善于跟陌生人打交道。這可能是源自小時候的習慣,有意識地去抗爭自己天性那一面。(所以你的自我保護很強。就算內心兵荒馬亂也不會讓人看出來。)對??赡芙佑|的人多了,我覺得我現(xiàn)在成心理專家了。我已經(jīng)非常習慣掩飾自己了。尤其是采訪的時候,有時候偽裝自己也是一種保護。另外,可能從小就心態(tài)好,抗壓能力強。哪怕我干一件事特別害怕特別沒底,我一點準備都沒,但我看上去就像準備了很久的樣子。別人根本看不出來我內心非常緊張,也不知道其實我壓根沒準備。

你在微博上說,“記者,越來越像鎂光燈下的表演者。如果你習慣了鮮花與掌聲,必然要承受口水和唾沫。如果沒有表演型人格的人,在這一行很難混?!?/strong>是不是這個意思?

是啊,這也是我討厭的一部分,覺得失望,覺得黑暗的一部分。有表演型人格的人,往往會在這個行業(yè)做的很好的,偏偏我不是。因為這樣做,我并不享受。但表演性人格的人,很享受,很沉浸其中,他們得到的正反饋也多。所以越發(fā)加強了這個屬性。而我是不得不,必須的時候才會表現(xiàn)出這一面。

聽說你是工科背景出身。本科怎么就學鍋爐專業(yè)了呢?這是你所想的么。如果不是,很多人學起來就不會有動力,可能就懈怠了逃避了或者輟學了,你是如何面對現(xiàn)實與理想

巨大落差的?

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因為高三文理分科的時候,我們老師說了一句話。他說聰明的人才會選理科,那些腦子笨的,就讀文科把,為了證明我是個聰明人,我就選了理科。。。我其實我后來也是超常發(fā)揮。比我平時摸底考試的成績高了三十多分。當然我覺得這個選擇也算是賭氣吧,就是想證明自己。但我理科學得不好,物理常常不及格,數(shù)學也是,整個高三就很灰暗,都在為我的一時賭氣而買單。但神奇的是,我是臨場發(fā)揮型選手,每次大考必然會比平時要超常發(fā)揮,當時老師以為我就靠個重點本科都夠嗆,但我那年高了一本線接近40分。我們老師后來跟我說,他真是覺得我很神奇。但我志愿沒填好。我從第一志愿落到了第二志愿,專業(yè)也是調劑,還是熱能與動力工程。一個聽上去就很不性感的專業(yè)。第一志愿金融。我在家哭了整整三天,為我考得那么好卻沒有上到理想的學校,特別傷心,我大學在江蘇大學讀的。算是一本學校里的二三流把。我當時跟我爸,我爸覺得特別愧疚,特別對不起我。因為,他幫我填的志愿,但我落榜了。我爸帶著我去找江蘇大學招生辦,想給我調劑專業(yè),但那邊招生辦說,需要三萬塊,我扭頭就走了。我就跟我爸說,我不要調劑了,我考研究生也考這個專業(yè),這個錢我覺得花的不值。我學的這個專業(yè)其實就是給鍋爐提供熱源,很多大型廠房會用的。

大三的時候我就決定要考研。當時我是跨專業(yè),跨學校,跨文理,因為我要考傳媒大學的傳播學,在我們學校,還沒有人考上過。然后我就開始考研的生涯了,到自習室占位置啊,借書啊,復習啊,這些沒什么好講,我一般是宿舍最晚一個起來的。他們給我占好了位置我再去,然后也是最早一個離開的?;貋砦揖涂匆患n劇,這是我考研生涯中的主要動力。我不會熬夜,也不會拼命復習。就是按部就班準備,當然也有我自己的方法,但是,大三的時候,我就掛掉了兩門課,還有一門,我面臨兩次重修,再不及格,我就可能修不夠學分,要畢不了業(yè)。然后,我就跑到那門課的老師那里,很誠懇很真誠的跟她說我的從上大學到準備考研的經(jīng)歷,我懇求她,給我及格。她就可能被我感動了,然后給了我一些題目,讓我準備。于是,我就順利通過了,最后考研結果出來,我就是我們當年全年級前三名。

研究生考新聞,因為你覺得這是唯一可以改變你命運的機會么?為此你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非科班出身,想必壓力巨大吧?

并沒有覺得是唯一。我也去面試過。這方面我想的很開的。我就覺得我盡力去準備,準備不了那也怨不得我。在考研結果出來以前,我還四處準備面試。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我還獨自一個人跑到蘇州去面試。其實我覺得并不是特別難,可能有些語言天賦,我覺得文科的所有課程,對我來說都不難。所以我當年專業(yè)課考了第一名,因為我有自己的方法。而且我很樂觀,也不孤注一擲,我還做好了考不上的準別,也沒那么大心理壓力。

研究生畢業(yè),為何不直接去媒體,而是去一家IT公司任職?這算是你第一份工作。談談第一份工作對你的影響吧。(是否有幫助,幫助在哪?是否讓你認識到什么,改變

了什么)

我是一個目標感很強的人。因為我覺得做新聞最好還是在北京,所以我一定要生存下來。當時我的目標就是拿到北京戶口。但很多媒體,并不提供解決戶口的工作,09年那會還遇到金融危機,不好找工作。如果要留在北京,我知道這個一定要先解決。我認為生存是第一要務,戶口只有應屆生才好解決,之后的工作可以隨時換。所以,我給自己的目標,就是戶口和待遇不錯的工作,做個幾年再跳槽去媒體,我就是這么考慮的。事后證明我當時想法是對的,很多去了媒體的人,當年沒有拿到戶口,后來都后悔了,而我既解決了我的實際問題,也實現(xiàn)了我的理想。這也是我現(xiàn)在留在媒體的很大原因,我沒有了急迫的生存壓力,我就是純粹喜歡這份工作。所以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也要適度妥協(xié)為了更長久的未來吧。

關于中國企業(yè)家:“比如在做一個商業(yè)決策的時候,通常他們會怎么考慮,他們會覺得什么重要,你有時候聽他們說這種過程,會覺得思考這件事很有魅力,他的確會創(chuàng)造價值?!?/strong>

是在怎樣的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了中國企業(yè)家雜志呢?

我當時投了很多簡歷,然后上豆瓣,發(fā)現(xiàn)中企的編輯在招人。我就發(fā)了個簡歷,然后附上我大學的新聞作品。當時完全沒底氣,就是碰運氣。恰好,中企也比較動蕩,剛走了一批人,很需要人。當然,中企也很吸引我,它是很優(yōu)秀的財經(jīng)媒體,平臺和歷史都很牛。

眾所周知,中國企業(yè)家雜志定位于“一個階層的生意與生活”是要和商人打交道的。你喜歡和那些商人打交道么?通過和他們接觸,你覺得你獲得了什么?

其實不只是商人,我喜歡跟人打交道,無論是什么身份的。當然作為一個商業(yè)雜志,可能接觸最多的還是商人,企業(yè)家這種身份的。我覺得商人其實挺好打交道的。因為他們的思維很簡單,很有效率。比如說,他們知道接受你的采訪,是為了宣傳什么,為了快速達到傳播目的,他們會很配合。但以我采訪的藝術家來看,其實他們的思維是很跳躍,很感性的。不像商人這樣,即使很討厭這個采訪,但他們也會很盡職盡責的做完,藝術家是,如果我討厭你,我就不說了。我會如果你喜歡跟聰明人打交道,那采訪就會變成一個免費的學習過程。

在中國企業(yè)家雜志三年,你學到了什么?

其實學到的真的很多,如果要說大的,就是幫助我去獨立思考。原來我從來不會想商業(yè)世界對我有什么影響,跟我有什么關系,但在中企我覺得是可以充分發(fā)揮我的好奇心,甚至書都很多只看工作有關的,變得特別目的導向,就是我想解決什么問題,我就干什么。而文藝是不以結果為導向的,是一種情緒,我覺得文藝特好,但那得有時間有閑情才能去消費,而我沒那么多時間。

關于新媒體:“其實大家都在說新媒體會怎么威脅傳統(tǒng)媒體,但你看到的幾乎所有一流的深度報道,都是傳統(tǒng)媒體做出來的,以微博微信為主的新媒體沒有這個能力。”

2008年,時任《中國企業(yè)家》雜志總編輯的牛文文離開,投身創(chuàng)辦《創(chuàng)業(yè)家》,2010年12月,時任《中國企業(yè)家》社長的劉東華離開,創(chuàng)辦了網(wǎng)站正和島,2012年初,《中國企業(yè)家》執(zhí)行總編李岷辭職,創(chuàng)辦了網(wǎng)站虎嗅網(wǎng)。從側面是否能說明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你是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的?你覺得傳統(tǒng)媒體的出路在哪?

不僅僅是新媒體,其實是體制的問題。這么說吧,作一個家的主人還是這個家的管家,那你的動力是不一樣的。當你發(fā)現(xiàn)這個家非常繁榮,但它不屬于你的時候,你可能會有別的想法,他們三個的走,都跟體制有一定關系。中企是很好,但到了一定階段,他們希望自己是主人。另外一個,這幾個只有李珉做了新媒體,她到了后來基本都覺得我們做的雜志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只有李珉是真正在做新媒體,因為她比較年輕,而且她學習能力超強。她是我見過的,能力和精力都在前10%的那種媒體人。不管是智商,職業(yè)水準和人品,她都是上上等,只有她能做新媒體,因為她不受傳統(tǒng)媒體的思維桎梏,又有做好內容的經(jīng)驗。

個人認為,傳統(tǒng)媒體核心優(yōu)勢還是好內容。其實大家都在說新媒體會怎么威脅傳統(tǒng)媒體,但你看到的幾乎所有一流的深度報道,都是傳統(tǒng)媒體做出來的,以微博微信為主的新媒體沒有這個能力。以后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發(fā)達的時候,傳統(tǒng)媒體代表著品牌。我們都說雜志可能還有生存空間,報紙完全沒有了,因為純粹的信息沒有價值。對于信息的深度加工,分析,拆解和處理的方式才是有價值。比如說面粉本身沒價值,但做成包子,饅頭,面包之后才會有價值。網(wǎng)絡媒體基本沒有加工信息的能力,門戶還是以事件報道為主吧。比如說馬航這件事出來以后,很多網(wǎng)絡媒體會跟進這事態(tài)怎么樣對吧,什么時候召開發(fā)布會,都發(fā)現(xiàn)了哪些新動向。但你說這么多這么碎片化的信息,讀者能夠接收一個完整的事實鏈嗎?而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就是聚合這些碎片,給你梳理出一個有邏輯鏈條的完整故事。甚至會告訴你這個故事背后是什么,他為什么會發(fā)生。當新媒體往往是做第一落點的時候,傳統(tǒng)媒體的價值就是做第二落點,也就是解剖和還原這些信息鏈條。(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新媒體理解為傳統(tǒng)媒體的渠道延伸?)不僅僅如此,我覺得新媒體如果從內容上來比,肯定是比不過傳統(tǒng)媒體的。但他們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到用戶,他們跟用戶的互動關系,這個是傳統(tǒng)媒體達不到的。比如微信有幾億的用戶,而且是每天可以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他們難道不是媒體?但他們自己生產(chǎn)內容嗎?顯然不是,他們只是聚合用戶以后,為用戶做服務而已。

眾所周知的是,包括社會化媒體在內的數(shù)字媒體在改變傳媒業(yè)?;ヂ?lián)網(wǎng)正在全方位地

顛覆內容產(chǎn)業(yè),它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很多內容生產(chǎn)的方式。除了一些傳統(tǒng)媒體越來越衰落,傳統(tǒng)媒體人紛紛跳槽,新的內容形式在不斷涌現(xiàn)。對于目前流行的自媒體,你是如何理解的?(自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差異在哪?什么樣的內容才是好的自媒體?自媒體會長久么?)

其實自媒體這方面我覺得我沒資格回答,我也是才開始嘗試,了解并不多。我就簡單說說我的理解。我個人認為自媒體我覺得不會有太大的未來的,能做出來的是極少數(shù),大部分都做不出來。我覺得它是違背互聯(lián)網(wǎng)規(guī)律的?;ヂ?lián)網(wǎng)的規(guī)律是去中心化和眾包,如果你看過凱文凱利的失控大概就會知道這個意思。因為你一個人的能力圈,和能力半徑是極其有限的。

再舉個例子。亞馬遜在最早期的時候,都是有一幫編輯團隊的,他們會精心挑選自己覺得合適的商品,推薦給顧客,這相當于時尚業(yè)的買手制吧。一開始貝索斯非常重視這個團隊,后來發(fā)現(xiàn)到一定的數(shù)量后,顧客怎么也增長不上去了,后來,他發(fā)現(xiàn)了依靠算法可以跟蹤用戶的喜好和購買習慣。而且往往通過機器算法推薦的內容,精準度會超過編輯團隊的內容。后來慢慢的,這個編輯團隊就在亞馬遜內部被邊緣化了。我是想說,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其實就是不依賴某個具體人的力量,使用的人越多它會越聰明。如果把早期亞馬遜的編輯團隊,也可以類比于現(xiàn)在的自媒體。但慢慢大家會發(fā)現(xiàn),僅僅依靠一個或者某幾個人的力量是會有平靜的瓶頸。你觀察亞馬遜的進化史,會很清楚的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所以,他們?yōu)槭裁磿鲈朴嬎?,會去強調他們是一個技術公司。當然,這不代表自媒體沒有空間,做的好的依然會有他的價值,不過我覺得這個價值,不會太大而已。

你現(xiàn)在試水自媒體,打算加入什么聯(lián)盟么?文化界主要運營什么方向?

想過,我想以后有機會我會去嘗試加入的。這個文化界的定位還是主要還是以文化產(chǎn)業(yè)和泛TMT領域的觀察為主。目前我還處在摸索階段,就像做實驗一樣,慢慢地,在你會發(fā)現(xiàn)你所擅長的那個范圍,你的目標讀者會變得越來越清晰。這是我試水自媒體的動力,我想看看到底我的讀者群體是怎樣的。微信的關系互動很頻繁,這對于理解用戶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微博就很難做到這樣。我也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樣,慢慢來吧,這個只是出于個人興趣。

很多傳統(tǒng)媒體人都轉行了,有的做投資了,有的當編劇了,有的搞產(chǎn)品了,有的去創(chuàng)業(yè)了。你會有這種轉行的打算么?(如果有,是什么,沒有,為什么?

暫時沒有,我不在媒體待到我覺得夠了的時候,是不會出來的?,F(xiàn)在大家都在唱衰媒體的時候,可能恰恰是想要做事的人的最好機會吧。我覺得一個人在什么階段就做什么事情,假如有一天,我覺得我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成就,那么創(chuàng)業(y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目前這個階段根本不用考慮那么長遠,腳踏實地就可以。

請為下一位受訪者提問題吧!

假如你當初不做媒體,你會選擇什么行業(yè)?

為何取名火烈鳥,但是在采訪她之前,我真的好奇查過。百度百科的解釋是,“火烈鳥因全身為火紅色而得名,這種外形美麗的鳥類能夠飛行,但是事先得狂奔一陣以獲得起飛時所需動力?!彼?jīng)在微博上說道,“記者是最大的小偷,靠偷走別人的思想為生。我要證明的是也要讓自己成為偉大的小偷,讓別人以被‘偷’為榮”。我并沒有問她到底怎樣才能做一名偉大的小偷,但是我相信她很清楚并且在努力朝這個目標前進。采訪結束后,我們做了一個約定。若干年后,等她成為一名她認為的資深記者,讓我再采訪她。于是我們就這樣愉快得決定了。

——————————————————

關于萬能的媒體小伙伴(公眾號:wnmedia):

建立初衷:萬能的資源對接平臺,助你生活、工作、創(chuàng)業(yè)、投資步步順風順水。引爆流行,輔助決策,讓您的執(zhí)行力提升百倍。真正的全媒體平臺,接你所想,鏈你未來!

人員構成:(已有1300位小伙伴,想加入請聯(lián)系微信:laoyapi 微博:@老雅痞)

30%的知名市場、公關人

30%的知名紙媒、網(wǎng)媒(編輯、名記、自媒體人、著名寫手)

30%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創(chuàng)始人、投資公司(LP、GP)

10%的大佬和老大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簡版
  • 原版
  • 投稿
  • 回頂部
2014-05-04
從燒鍋爐到當記者!
開篇:鄒玲,中國企業(yè)家雜志記者。她采訪過很多資深的大佬,她與黎瑞剛對話歸去來兮,她記錄寧浩勇闖無人區(qū)的故事,她揭露泰囧十億票房背后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