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文姬
“楊華你現(xiàn)在做什么?”
“我做鍋去了。”
曾經(jīng)一起在摩托羅拉的前同事問楊華干什么去了,他這樣回答。
比起前同事們有的被蘋果收編,有的被谷歌納入麾下,同為通訊出身的楊華,怎么跑去做鍋去了。這讓很多人不解。
但在楊華看來,做鍋并沒有什么丟人的,能做一口好鍋,一口頂級的鍋,才是楊華的目的。
在中國,小家電已經(jīng)是紅海市場,在紅海市場里分一杯羹已經(jīng)很難了,但是楊華打造的這口鍋,不僅在紅海市場里分到了一杯羹,還成了小家電行業(yè)中的爆款。
它就是小米生態(tài)鏈里的真智能的壓力IH電飯煲。
現(xiàn)在,當你在電商平臺上輸關鍵詞“IH電飯煲”,小米電飯煲就會出現(xiàn)在首頁上,且定單量最高。
小米IH電飯煲的創(chuàng)始人——純米科技CEO楊華,在50期爆品總裁營上,分享了他做這款電飯煲的故事。(未經(jīng)本人審閱)
1.國人愛買日本電飯煲,那就搞定日本電飯煲之父
前些年的時候,中國人在日本鐘愛兩樣東西,一是馬桶蓋,二是電飯煲。
中國缺電飯煲嗎?當然不缺。在中國,電飯煲的種類高達1349種。一代和二代的電飯煲一共有965種。
但中國缺優(yōu)質電飯煲。IH電飯煲只有69種,壓力IH電飯煲沒有。因此,中國人想做出最好吃的米飯,只有去日本買電飯煲。
1992年的時候,日本人發(fā)現(xiàn),在電飯煲的基礎上施加一個壓力,讓米飯到105度的時候,煮米飯的色澤和口味是最好的,吃起來又微甜。這是因為此時米飯中的還原糖含量最高。
日本第四代的電飯煲在中國賣得非常非常貴,8千塊錢起步,我們那款電飯煲對標的是日本的象印、虎牌電飯煲,在中國行貨價格是39999,有保修,能插220V電源。
同樣你去日本買一個水貨是4千塊錢,搬回家需要買兩千瓦的變壓器,那個變壓器和電飯煲差不多大,所以你的廚房就變得特別難看。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這些問題,買回去直接插電源使用,一插不要緊,4000塊沒了,還沒辦法保修。
在中國,第三代電飯煲占15%,剩下的85%都是第一代和第二代電飯煲。為了做一口好鍋,我去日本請了第四代電飯煲之父——內藤毅先生。
在中國,小家電行業(yè)幾乎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的照搬。
舉個例子,電飯煲的蓋子上有個鉤子,這個鉤子的角度是87度。我就想問:要是86度是不是會扣的更緊呢?如果是88度會不會開蓋子更流暢呢?
我跑去問一個工程師,他給我的答案是:因為日本是87度。
再舉例子,電飯煲的內膽,達到3.0的厚度是最好的。我去問咱國內的頂尖設計師為什么?他給我的答案是:因為日本電飯煲的厚度是3.0。
同樣的話題我問內藤毅先生,他會從1978年講起,不斷的更新迭代,可以講一黑板。
所以什么是技術壁壘,這就是技術壁壘,你只能一直不斷抄別人的,而不能革了人家的命。
小米電飯煲為什么能打動內藤毅先生,就是因為我們有創(chuàng)新、大膽的想法注入進去,他當時覺得讓電飯煲連上網(wǎng),就會有無限的可能,這讓老人家覺得很有意義,又酷。
用他的話講:“我想做更好的電飯煲,再賣回日本去!”
2.連續(xù)煮2000鍋大米不掉漆,實驗18個月練就一口好膽
小米電飯煲從研發(fā)到面世,整整用了兩年半的時間。
有些人很不理解,不就是做個鍋嗎?這很難嗎?這很難。尤其是這口鍋的內膽。
我們的鍋是由灰鑄鐵打造的,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灰鑄鐵的特性就是蓄熱高、散熱慢、受熱均勻,讓每一粒米飯噴香有味。
特別的是我們這口鍋的涂層。
市面上普通的電飯煲是用的水性涂層,而小米電飯煲是粉體涂層。兩者的區(qū)別跟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因為鍋的內膽跟食物直接接觸,水性涂層的內膽一般煮300鍋就開始掉漆,跟食物粘連被你吃到肚子里。而粉體涂層2000鍋才脫落,2000鍋意味著你天天煮米飯吃,用3年以上都不會掉漆。
有人可能會問了,我們這2000鍋的數(shù)據(jù)是從哪里來的,很負責任的說,是我們24小時不間斷煮大米,用實驗結果說話。
對這個內膽的要求,我們一開始就定了明確的標準:要求連續(xù)煮2千鍋大米不脫落涂層。
1個小時只能煮1鍋,1天只能煮24鍋,一個實驗做下來快2個月了。
當時我們就10個方案,工人24小時連軸轉,天天在那煮大米飯。這個800鍋不行了,那個到了1200鍋了,然后趕緊改方案,達到了1800鍋,最后有幾個都突破了2000鍋了,那么這2000鍋的工藝流程就制定出來了,現(xiàn)在說起來貌似挺輕松的,但實際上是相當艱難的,因為這個實驗我們用了整整18個月的時間,煮了20噸大米。
每一粒大米都不與鍋粘連中國家庭里,電飯煲的換代周期基本上是2-3年,一般情況下,家里的電飯煲如果不壞的話,是不會想起來換的,但是如果壞的話,小米電飯煲就會被第一時間想起,為什么?八個字:質量取勝,口口相傳。
我們的用戶只要用了我們的電飯煲,用了3年還沒發(fā)現(xiàn)有涂層脫落現(xiàn)象時,用戶就會認可我們的產(chǎn)品,種草給周圍的人。
所以我們前面賣出的這一百萬臺,進展是很慢很慢的。但是銷售數(shù)據(jù)顯示,越到后面,出貨速度越快。
3.精細到0.1毫米,極致到變態(tài)的工藝
我們做的產(chǎn)品形態(tài)基本上都是隨著潮流走的,潮流的趨勢是什么?大部分的人受到智能手機迭代的影響,審美迅速提高。
蘋果公司在品牌風格統(tǒng)一化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蘋果的產(chǎn)品,不論是iPhone, iPad, Mac以及 Apple Watch,它們在產(chǎn)品風格上都能高度統(tǒng)一,所以打起仗來非常容易。
但是小家電的迭代卻慢了好幾拍?,F(xiàn)在市面上的家電審美依舊很low,花里胡哨、大金大銀。
米家生態(tài)鏈里,最開始做開關面板就已經(jīng)做到了極致,我們覺得電飯煲、電磁爐等等家用小電器,甚至是大電,都應該外觀變得越來越簡潔。
基于此,我們將小米電飯煲的外觀極簡化,以白色作為主色調,打造一款高顏值的電飯煲。
但是要做一款純白色的電飯煲也是極不容易的。
3C產(chǎn)品里,蘋果筆記本精度是0.03毫米,手機的最低精度是0.1毫米,這對技術工藝的要求是極為嚴苛的。
不同于3C產(chǎn)品,電飯煲的精度要求是1毫米,由于成本、利潤的限制,市面上很多電飯煲做的花里胡哨,其實是為了各種配件更高效的銜接在一起而做出的顏色區(qū)分。
因此,小米電飯煲為了追求極致的美感,零部件統(tǒng)一色調為白色,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這款電飯煲的生產(chǎn)難度。
所以,我們就按照3C的標準去做了,精度要做到0.1毫米。這是一個極其熬人的過程,不但要跟供應鏈的配合,甚至你要對供應鏈進行深度改造。
小米電飯煲拆卸圖有一次,我專門跑去佛山,跟打模的師傅聊了一下。師傅哭了,因為他已經(jīng)打了7天的底殼了,廢了將近5000個底殼,他說這是浪費,浪費就是犯罪,我們之前做電飯煲基本200個就定型了。
而小米的這款電飯煲,工藝卻極其復雜。首先它用的材料是高溫塑料,所有打出來的配件必須在48小時里組裝完畢。而后組裝好的電飯煲會有一周左右的時間后收縮,整個電飯煲就會變小2-3毫米。
在后收縮之后,還要保證局部的精度在0.1毫米,這個尺度是很難拿捏的,就意味著師傅要砸出很多不同尺寸的殼,一點一點的改良,不斷地修改參數(shù),最終敲定出一個近乎完美的殼。
蘋果的工藝為什么在全球被公認為好產(chǎn)品,其實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做到了極致。蘋果電腦在量產(chǎn)之前,廢了將近30萬臺。
盡管生產(chǎn)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后續(xù)這個仗打起來非常地容易,因為所有的產(chǎn)品都是一個色系,品牌認同感就會很強。
小米生態(tài)鏈里每件產(chǎn)品的色調都一致
刀哥點評:雷軍說過,在米家生態(tài)鏈的產(chǎn)品,消費者是可以閉著眼睛去買的。小米電飯煲也不例外,在顏值、性價比、質量上都做到了極致。
我們一直強調:好的產(chǎn)品是用心打磨出來的。
但是反觀國內市場,同質化現(xiàn)象和惡性低價競爭嚴重制約著行業(yè)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小米電飯煲作為新國貨力量越來越被國人所青睞,甚至被譽為:“送給丈母娘最好的見面禮”。
但是,小米電飯煲在現(xiàn)階段的家電領域能夠成為佼佼者,但是并不代表以后就一直是行業(yè)佼佼者。
爆品就是不斷革自己的命,不斷的升級、迭代!才能實現(xiàn)把電飯煲賣回到日本去!
- ChatGPT推出圖片管理功能:AI創(chuàng)作更高效!
- 長安汽車新布局:今年推出20款新車,未來5年50款,全面發(fā)力新能源汽車市場
- 搶票關鍵時刻12306崩潰,網(wǎng)友呼喚客服解難
- 極石汽車創(chuàng)始人套現(xiàn)9億后清空社交賬號,反勸投資者耐心,引發(fā)深思
- OpenAI成立非營利委員會:揭秘四大顧問背后的新發(fā)展
- 抵御關稅沖擊,美國PC市場2025年Q1逆襲:出貨量激增12.6%,庫存量將大增
- 哈啰出行如何破解資金難題:借貸策略揭秘
- 全球電車風潮涌動:中國與歐洲領跑,同比增長29%的電動汽車銷量新篇章
- 貨拉拉五次沖擊港股IPO:營收增長19%卻估值跌回四年前,上市之路坎坷不前
- DeepSeek助力AI原生App:月活躍用戶數(shù)翻番,開啟智能新紀元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