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極客觀察(妍妍)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王炸,這速度真的很“恒大”。
8月3日,恒大汽車集團在上海、廣州同時發(fā)布了恒馳首期6款新車,恒馳1、恒馳2、恒馳3、恒馳4、恒馳5、恒馳6正式亮相,并且覆蓋了從A到D的所有級別,以及轎車、轎跑、SUV、MPV、跨界車等乘用車車型。
就當下而言,圍繞恒大的主要關鍵詞或許已經從“房地產”變更為“新能源汽車”。7月27日,恒大健康表示“鑒于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該集團的最重要的業(yè)務,擬將公司名稱更改為中國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這次的改名也意味著恒大在新能源方面的堅定步伐,房地產為恒大鑄就了華麗的業(yè)績和資本,而汽車則將是恒大未來的展望。
根據恒大的計劃,第一款新能源汽車恒馳1將會在2021年投入量產,并且該款車輛的主設計師曾設計過布加迪、蘭博基尼等品牌的型號,其他的車型也都是許家印花重金力邀的全球性設計大師,恒大對汽車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但有錢就真的能夠造好車嗎?
為了汽車,恒大或許做好了不惜一切代價的準備。恒大總裁此前也表示,“拿出一兩百億來支持新產業(yè)發(fā)展,對恒大來說不會傷筋動骨?!?/p>
從與FF分道揚鑣以來,恒大開始了自立門戶的生涯,但縱觀恒大汽車的整個發(fā)展史,都是通過“買買買”圈地超車:
2019年1月,恒大花費9.3億美元獲得瑞典NEVS 51% 的股權,并且將原有負責人蔣大龍收入麾下;在一年之后,恒大又用了3.795億美元收購了NEVS剩余的股權;
2019年1月下旬,恒大以10.6億收購了上海卡耐新能源,同時花了11.4億元買下超跑公司柯尼塞格的部分股份;
2019年3月份,斥資5億元收購泰特機電70%的股權;
2019年9月,恒大新能源集團與歐洲5家汽車工程公司簽署了開發(fā)15種電動車型的合同;
2019年11月,恒大宣布與全球近60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達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其中包括博世,麥格納,Continental AG等;
與此同時,恒大注冊了多家圍繞汽車展開的全資子公司;投資了100億在上海松江落地動力電機項目……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和合作,恒大完成了從整車研發(fā)、動力電池、汽車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的產業(yè)鏈布局閉環(huán)。
對于“門外漢”的恒大來說,這樣或許能夠最快進入市場踩在風口上,利用資本為杠桿,換取技術和時間本身沒有問題,也是最簡單和便捷的途徑。
盡管恒大有足夠的資金去消耗,但如何能否充分調動和發(fā)揮資源的協同整合作用,在銷售模式、品控生產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深入把控,彌補不足,突破現有壁壘去成就強大的體系,才是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味的砸錢并不代表造車事業(yè)的一帆風順,可能的確會規(guī)避許多新勢力車企遇到的問題,但同樣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會伴隨著新問題的出現。
2019年月份恒大曾推出一款國能93,但截至目前為止國能93并未開始交付,也沒有在市場上留下多大的水花。
與此同時恒大曾經收購的卡耐新能源并未進入SNE Research發(fā)布的2019年全球鋰離子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名單,這可能導致汽車續(xù)航里程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力。
另有知情人士稱恒大此前收購的泰特機電輪轂電機技術也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導致該技術并未實現量產。
而因為新能源業(yè)務的投入,恒大健康此前就發(fā)布過盈利預警。即便背后靠著恒大集團,在資本收縮、頭部企業(yè)集中的形勢下,恒馳1能否按照計劃的那樣在2021年年底實現量產,也把控著恒大汽車的未來方向。
此外,市場競爭是無法回避的主旋律。
除了企業(yè)本身的技術生產層面外,恒大同樣要面臨來自外部的挑戰(zhàn),新能源車企競爭日益激烈,特斯拉穩(wěn)坐新能源汽車市場頭把交椅,國內新勢力經過廝殺也初步定下了格局,蔚來、小鵬、威馬、理想已經基本站穩(wěn)腳跟,傳統車企也在向新能源轉型,這些都會成為恒大未來將要面臨的挑戰(zhàn)。
在許家印的理想藍圖中,預計三年的投資總額為450億元,同步開發(fā)15款車型,建設10個整車生產基地,并且在10到15年內實現500萬輛產能規(guī)模。
對于目前的恒大汽車來說,想要做好這些并沒有那么容易,別說特斯拉,即便是面對國內的新勢力車企,恒大想要殺出重圍也不會輕松。當然,一口氣發(fā)布六款新車,這樣的打法也是前所未見的,恒大汽車的未來,還得交由時間驗證。
- 通信+AI新動向!德電與谷歌云合作開發(fā)網絡智能體,優(yōu)化RAN運營
- 未來十年錨定混合式人工智能!楊元慶:中國依然是聯想的重中之重
- 廣州深挖昇騰+DeepSeek發(fā)展機遇,賦能百業(yè)千行智慧升級
- 谷歌不再維護AOSP?或許是想整合資源搞AI
- DeepSeek V3來了 老外評測結果:很不錯
- 對話趙少奇:為園區(qū)網絡注入感知能力,攜手伙伴共贏AI大時代
- 鯤鵬開源開放創(chuàng)新成效卓著,計算產業(yè)革新行勝于言
- 3D光電子芯片破解AI難題?新技術落地面臨三大挑戰(zhàn)
- 華為最新研判:AI已質變,AGI正加速到來
- 他山之石!美國最流行的18個智能體(上)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