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公司IDC今日發(fā)布全球智能手機市場2020年第三季度出貨量數據。全球智能手機的總出貨量為3.536億部,同比下降1.3%,但結果強于IDC先前-9%的預期。主要歸因于疫情開始好轉,全球部分手機市場有復蘇的趨勢。
IDC認為,手機市場復蘇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趨勢是,一些新興市場的反彈速度超過了預期。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市場,盡管人們一直擔心新冠大流行,但本季度的銷售量非常強勁。其他新興市場,例如巴西,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分別位居世界第四,第五和第六,也經歷了強勁的增長。
IDC全球移動設備追蹤器研究總監(jiān)Nabila Popal表示:“盡管有一些是(之前)被壓抑的需求,但更主要是一系列的促銷和打折活動加速了這些市場的增長。在印度,遠程學習實際上提高了對低端智能手機的需求,因為與平板電腦相比,它們是更便宜的選擇。低端需求的增加只會進一步加劇競爭,并給廠商的利潤帶來壓力。”
一些發(fā)達國家市場在20年三季度出現了較大跌幅。這些地方是蘋果公司最大的市場,原因是iPhone 12發(fā)布推遲了一個月,導致了數據下降。但是另一面,在許多這樣的市場中,5G促銷活動開始升溫,并且在所有價位段上,用戶都買到相應產品。
IDC全球移動設備追蹤器計劃副總裁Ryan Reith表示:“雖然某些收入數字看似不太好,但我們看到智能手機市場在供應鏈和消費者需求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發(fā)達國家市場,很明顯,無論他們關注哪個品牌或價格點,5G都將成為大多數消費者的下一款手機。營銷已大大增加。產品廣泛可用。促銷活動持續(xù)進行。很明顯,這些市場上的最有力銷售計劃是推動5G。”
來看一些具體廠商的表現:
三星智能手機出貨量8040萬部,以22.7%的市場份額重新占據第三季度的榜首位置,同比增長2.9%。印度是三星最大的市場,占總出貨量的15%,由于三星手機在250美元以下價格段的強勁表現,以及其M系列機型在網絡渠道的表現良好,該品牌的出貨量得以提高。在美國,三星的第二大市場,A系列的發(fā)展勢頭強勁,Note20和Note20 Ultra也有不錯的表現,占第三季度總銷量的近20%。
華為在2020年第三季度失去了排名第一的位置,以5190萬部出貨量和14.7%的份額居第二位。他們在中國市場出貨量降低15%,全球市場則同比降22%。由于美國制裁的影響越來越大,該公司繼續(xù)面臨挑戰(zhàn),即便在中國,制裁也在影響其業(yè)績,該品牌正試圖在較長時期內加快出貨速度。
小米出貨4650萬臺,占全球第三的位置,首次以13.1%的份額和42.0%的增長率擊敗蘋果。這是由于印度市場的強勁增長和中國市場的持續(xù)強勁增長,中國市場占公司第三季度出貨量的53%。在印度,小米的生產能力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近85%,有助于他們份額的提升。小米的低端產品組合,特別是Redmi 9系列,在印度和中國都表現出色。小米在中國還推出了中檔的Redmi K30 Ultra和高端的小米10 Ultra,進一步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
蘋果在第三季度iPhone出貨量為4160萬部,同比下降10.6%,首次以11.8%的份額排在第四位。這一下降是意料之中的,主要是由于新款iPhone 12系列推遲上市。不過iPhone 11系列表現出色,占了蘋果的大部分銷量,其次是iPhone SE。展望未來,因為iPhone 12的早期需求強勁,以及美國各大運營商的以舊換新優(yōu)惠力度很大,IDC預計蘋果將在未來幾個季度實現增長,同時各大運營商的,尤其是在美國。
vivo本季度以3150萬臺的出貨量重返前五名,同比增長4.2%,市場份額8.9%。該公司正努力擴大在其他市場的影響力,印度在200美元以下的低端急性實現了近30%的同比增長。在中國,該品牌提升了其S系列、X系列和iQOO品牌手機的市場地位,這有助于其在中國繼續(xù)保持強勢。
- 中航光電2024年實現營收206.86億元 同比增長3.04%
- 富士達2024年營收7.63億元:凈利潤5112.67萬元 同比下降65.02%
- 海格通信2024年實現凈利潤5314萬元 同比大幅下滑92.4%
- 中國移動安徽公司:以AI與AN驅動網絡新質生產力,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 智能暖通空調(HVAC)系統(tǒng):重塑建筑效率、網絡安全與用戶體驗
- 千家周報|上周熱門資訊 排行榜(03月24日-03月30日)
- 楊元慶:聯(lián)想基礎設施贏得阿里、字節(jié)等超級大客戶
- 塑造城市設計的未來:可持續(xù)建筑的愿景
- 啟明星辰因被拉入暫停名單而丟掉訂單
- 原中國移動集團計劃建設部總經理李威跨系統(tǒng)提拔為中遠海運集團副總經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