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田芳,到李詠,金庸,一代人喜歡和熟悉的人悉數(shù)離去。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還沒學會如何告別就不得不面對。
對孩子來說,沒有足夠的理解能力,卻對死亡話題充滿好奇,如何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成為很多父母科學育兒路上的必修課。有些父母選擇回避這個話題,但不談不代表不存在,也有些父母談論方式不當,讓孩子對死亡充滿困惑和恐懼。
“在家早教三部曲”暢銷書作者、百萬公眾號“大J小D”創(chuàng)始人大J提到,談論死亡和性教育啟蒙一樣,尤其是針對學齡前的孩子(大概2~5歲),其方式需要根據(jù)孩子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來調整。作為一個過來人,大J的早教啟蒙經驗或許能給父母們一些啟示。
媽媽,什么是死?
很多父母對孩子描述“死亡”時,喜歡用隱晦的比喻,例如“睡著了”、“離開了”等,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像成人一樣感受好點。大J認為,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聯(lián)系到自己每天睡覺的行為,還會讓孩子擔心父母外出購物離開一會是不是就“死了”。
其實,父母提供簡單卻清晰的回答,就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大J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提供更加具象的解釋,說明身體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比如可以說,“XX死了,她不能再呼吸、吃飯、走路、說話了”。
學齡前的孩子對基本生存需求非常明白,因此,這樣的解釋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理解。之后隨著孩子年紀增長,父母可以根據(jù)新提問,慢慢幫助孩子擴充知識庫。
媽媽,你什么時候死?
通常,當孩子第一次接觸“死”這個話題后,他們的小腦袋就會開始自我消化吸收。然后父母就會遇到孩子問的很多奇怪、甚至非常粗魯?shù)膯栴},有些父母會很生氣,甚至覺得這是在““咒我們死”。
大J發(fā)現(xiàn),學齡前孩子問這個問題時,對 “死亡”還一知半解。他們認知里的“死亡”是暫時的,就像奧特曼沒電了,充一下電就能復活;或者像海綿寶寶那樣壓扁還能再站起來。因此,對孩子來說,“死亡”甚至有點酷,所以他們想知道,什么時候媽媽可以像“奧特曼”那樣。
另一種可能性是,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事讓孩子產生擔心了,也許是家里親戚的離世,他看到了大家都很傷心難過,也許是同學之間在談論。他開始擔心自己。他真正想問的是,媽媽死了,誰來照顧自己。
當父母了解問題背后的真實意圖后就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不是“咒爸媽死”,而是真的不理解。這時,如果父母簡單粗暴地回應,不準問這樣的問題,誰教你的啊,就阻礙了孩子正確理解死亡。
不管是基于怎樣的原因,大J建議,當孩子問了這個問題后,父母可以這么回答,“媽媽還會活很久很久,媽媽會等到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才會死”。如果你感覺到孩子是擔心無人照顧他,可以多加一句,“即使媽媽死了,你還有爸爸、XX、XX,他們都會照顧你的,大家都會很愛你的。但是媽媽一定還會活很久很久”。
媽媽,生病了就會死嗎?
這也是很多孩子會有的困惑,因為成年人會告訴孩子,“XXX生病了,所以他死了”。由于孩子無法理解生病也有輕重之分,于是當他們發(fā)燒感冒時,會出現(xiàn)特別大的反應。父母甚至會疑惑,孩子小時候并沒那么嬌氣啊,為什么現(xiàn)在一點點小毛病就各種虛弱鬧脾氣呢?
這是因為生病喚起了孩子之前還并不怎么理解的“死亡”概念,父母之前隨口的回答就像種子一樣埋在孩子的心里,現(xiàn)在當他經歷“生病”,就會把這兩者聯(lián)系起來。
因此,當父母和孩子說“XX生病了,所以死了”的時候,一定要多加一句,“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時,人才會死。大部分人都會活很久的”。
抓住其他機會談論“死亡”
死亡教育遠遠不該當真的發(fā)生家庭變故時才開始的,很多孩子從1歲半開始就接觸到“生命”:地上的落葉、死去的昆蟲、或者是自己的寵物離世了,這都是父母第一次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機會。
但很多時候父母對于小動物的死去,內心深處是害怕、恐懼和不安的,就很難真正地去幫助孩子理解“死亡”。
在科學育兒的路上,孩子的成長也伴隨著父母的二次成長,死亡教育歸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父母真的可以接納生命是有始有終的過程,也許就更能坦然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