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發(fā)展迅猛,中外車企都抓準時機,想要率先攻占這一新興市場。當然,也由此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上漲,其中的主力軍純電動汽車占市場整體銷量超七成。而今年國內車企也開始涉足智能制造領域,正式研發(fā)“智能化”新能源汽車,進一步推動產業(yè)升級。
在中國正一步步進行大膽嘗試的時候,遠在歐洲的汽車大國德國卻陷入了艱難的境地,無論是熱門的新能源汽車還是前景廣闊的智能制造領域,德國汽車制造商們似乎從競爭一開始就落后了。
一、“心力交瘁”的德國汽車制造商們
雖然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在歐洲正受歡迎,但作為基礎的整個汽車行業(yè)卻面臨著一系列棘手的問題:為完成氣候大會上制定的目標,減少空氣污染,不符合排放標準的柴油車將被“回爐重造”。自柴油車禁令在漢堡市正式實施以來,德國各界都表示強烈反對,如果禁令遍及全國,幾百萬柴油車車主都會受到影響,而對汽車制造企業(yè)來說,汽車升級改造所需的資金也是一個問題。
消費者們不滿與反對的聲音使得汽車銷量受創(chuàng),這種情況下,發(fā)展新能源汽車對拯救整個行業(y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來看,柴油車的問題還沒能妥善解決,新能源汽車的開發(fā)更需要投入大部分資金和精力;另一方面,在美歐貿易戰(zhàn)逐步升級的背景下,美國又公開提出要對歐洲汽車施加巨額關稅,這無疑會對德國汽車出口造成阻礙。
“內亂”未除又添“外患”,德國汽車制造商們已是心力交瘁。
完成保護氣候的目標也并不是容易的事,到2030年,在德國需要有700萬臺新能源汽車亮相街道,而默克爾當初計劃在2020年達成的100萬臺目標還未能實現。
對此汽車制造商們表示,如果國家不下調制造業(yè)稅費,又不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即使新能源汽車是推動汽車行業(yè)發(fā)展的強大動力,這個目標也是無法達成的。
要想解決問題,國家的全方位支持至關重要。德國此前推出的在規(guī)定基本價格下購車得“環(huán)境獎金”政策因電動汽車價格的波動并沒有帶來預期效果,相比之下中國成效明顯的支持體系廣受歐洲各國好評,以循序漸進的補貼政策、向非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出臺限制性法規(guī)、發(fā)展公共交通“清潔化”、積極與外企建立合作的方式來加速中國汽車制造業(yè)轉型,幫助國產汽車品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雖然今年補貼被削減,但我國仍然大力支持汽車智能制造等新技術的研發(fā),多個智能汽車制造工廠正在建設中。
對于德國汽車制造商們來說,晚一秒鐘起跑都相當于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唯一慶幸的是,德國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來進行未來的投資與研發(fā)工作,國家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增加補貼力度來促進消費,比如挪威免除購置稅,還免除一部分增值稅的政策就成功推動了電動汽車的普及。
二、慢熱的汽車大國:正在努力學會適應
針對歐洲的電動汽車發(fā)展現狀,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有待改善。各國都在著力解決汽車充電站不足的問題,德國目前的電動汽車充電站總數排在歐洲前列,但要為目標數量的電動汽車供能,現存充電站是遠遠不夠的。
如今,大多數車主選擇使用購車時廠家贈送的家用便攜式充電器在家為汽車充電,這種充電速度比使用充電樁充電要慢許多,導致高峰期用電量增加,加重了電力系統(tǒng)負擔。
歐洲各國的電力系統(tǒng)一直以來都受環(huán)境、地形等因素影響而常常出現問題,為避免電網癱瘓,歐洲各國都將電費上調,德國電費已經上漲為中國的四倍。不過,以此來限制車主在高峰期為汽車充電只是權宜之計,未來電動汽車數量勢必會增加,除了要建設足夠強大的電力系統(tǒng)來支撐,還要在各處設立充電樁,保證汽車的能源供給。
反觀中國,計劃在2020年將充電樁數量增建至50萬個,解決現有公共充電站由于運營商不同、收費標準不同、時間成本大等因素造成的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為電動汽車消費者帶來更多便利。
作為能源載體的汽車電池是保障電動汽車品質、提升品牌競爭力的基礎元件之一。中國和美國是目前電池制造領域的市場領導者,歐洲諸多品牌推出的電動汽車都依靠電池進口,例如德國一家本土汽車公司Veltimer成功將大眾放棄的“甲殼蟲”改造成了電動汽車,其改裝時使用的電池來自新能源汽車領域代表之一的美國特斯拉。
但是國內外的汽車電池制造商,還不能完全消除電池短路引發(fā)汽車自燃的技術問題,中國新能源市場上領先的蔚來汽車的新款純電動車,還因電池續(xù)航里程短而被公眾“嫌棄”。歐洲在全球電池市場中的形勢并不樂觀,未來要做的就是掌握前沿技術,打造性能強勁且具備安全性的汽車電池。
雖然德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落后了,但其最具代表性的豪華版轎車仍占有一定市場份額,歐洲目前推行的設計出可在全世界范圍內更換的汽車硬件,使商品與服務逐漸“全球化”的新模式,并不適用于傳統(tǒng)的豪華轎車市場,因為這種模式可能讓大部分汽車失去品牌特色。
在新能源汽車發(fā)展道路上,德國還需努力適應變化,保住傳統(tǒng)產業(yè)的同時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與合作,在這場能源變革中穩(wěn)住陣腳。
畢竟,大洋對岸的中國,在新能源造車這條路上,可都猛得很。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