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車已經為新邁銳寶等車型搭載AEB系統(tǒng)
蓋世汽車訊 3月17日,大眾、通用和豐田等二十家車企在美國相關部門機構的推動下簽訂一份協(xié)議,到2022年將自動緊急剎車AEB(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 Systems)系統(tǒng)作為標準配置。根據研究,該系統(tǒng)可以將追尾事故減少四成,可大幅提升道路安全。
解讀AEB協(xié)議
本次協(xié)議由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U.S.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和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xié)會IIHS(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牽線搭橋促成。
根據協(xié)議,在2022年9月之前,所有的主流車企在美國銷售的輕型車(重量不高于8,500磅或3.856噸)新車都將標配自動緊急剎車,和前向碰撞預警系統(tǒng)。NHTSA數據顯示,這將占據美國輕型車銷量的99%。出于技術原因,部分輕載車輛(例如采用手動變速箱)將稍晚標配自動緊急剎車。而重量介于8,500磅和10,000磅(4.536噸)之間的車輛則將在2025年9月之前同樣標配自動緊急剎車。
2015年9月,NHTSA曾與十大車企聯(lián)合宣布過標配自動緊急剎車的計劃,包括奧迪、寶馬、福特、通用、馬自達、梅賽德斯-奔馳、特斯拉、豐田、大眾和沃爾沃。本次計劃中,菲亞特-克萊斯勒、本田、現代、捷豹路虎、起亞、瑪莎拉蒂、三菱、日產、保時捷和斯巴魯十家車企加入,因而總計達到了二十家。
據NHTSA發(fā)言人說法,IIHS會周期性收緊其評級標準,以鼓勵鞭策車企隨著時間推移提升技術。但是在本次協(xié)議下,即便愿景鎖定在2022年,也會用當前IIHS的標準來衡量。
NHTSA和IIHS將監(jiān)控車企在推行標配自動緊急剎車方面的進程,而各大車企也將每年公開進展情況。美國《消費者報告》之前曾呼吁車企標配自動緊急剎車,此次也將同步追蹤。
在關鍵時刻可挽救生命
根據IIHS最近一項研究結果,自動緊急剎車可以將追尾撞車事故最多削減40%,但在新車中,只有不到10%將自動緊急剎車系統(tǒng)作為標準配置。
在本次協(xié)議中,為了達成承諾,自動緊急剎車系統(tǒng)必須獲得IIHS現行測試標準下“先進”(Advanced)評級,經受IIHS兩種速度條件的減速效果檢驗,分別是12英里/時(19.2公里/時)測試和25英里/時(40公里/時)測試。若要獲得“先進”評級,必須在任意一種測試中實現減速10英里/時(16公里/時);或者在兩種測試中減速效果都達到5英里/時(8公里/時)。
另外,自動緊急剎車系統(tǒng)也都必須帶有符合NHTSA標準的前向碰撞預警系統(tǒng)。目前,通用汽車等一些車企已經在部分車型上搭載了自動緊急剎車和前向碰撞預警功能。
正因為自動緊急剎車的作用巨大,車企敲定的時間節(jié)點甚至比法定強制更早。一位NHTSA發(fā)言人稱,按照以往經驗,“技術性強制”立法流程通常需要8年時間,比如后視攝像頭在美國被設為標配,2010年提出議案,2018年生效。因此本次AEB協(xié)議較潛在的法定強制至少提前了兩年。
NHTSA局長Mark Rosekind也將本協(xié)議稱之為其任期內的“里程碑”,其將致力于進一步強化汽車行業(yè)安全管理。
3月17日是美國圣帕特里克節(jié)(St.Patrick'sDay),用來紀念愛爾蘭守護神圣帕特里克。NHTSA和眾車企選擇這一天簽訂AEB協(xié)議,寓意不言而喻。從安全理念和法制建設上而言,該協(xié)議應該也能給中國汽車產業(yè)及相關部門以啟示。雖然中國沒有圣帕特里克節(jié),但對道路安全的訴求卻和美國別無二致,因而安全配置被賦予法律強制力,著實令人期待;倘若車企能先于機構一步,則將更使人欣慰。
(文章來源:蓋世汽車)
-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交付量:特斯拉下降13%,比亞迪暴增59.81%
- 新能源車3月銷量穩(wěn)步回升:比亞迪37.7萬輛繼續(xù)領跑,零跑首次超理想
- 蔚來第三品牌firefly螢火蟲內飾設計首次公開
-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AEB是否介入?官方:目前不響應障礙物
-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雷軍親自回應:無論發(fā)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
- 理想汽車3月交付36674輛 同比增長26.5%
- ?比亞迪方程豹鈦3“殺瘋了”,5大版本預售13.98萬起!
- 62.8萬元起,仰望U7將新能源汽車帶入“四電時代”
- 比亞迪楊冬生:易四方技術升級版 重構高端轎車性能邊界
- 比亞迪廉玉波:云輦-Z技術重構垂向控制新范式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