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將對新聞業(yè)造成哪些影響?

當美聯社、華盛頓郵報、新華社等機構都開始讓機器人寫新聞時,傳媒業(yè)內一陣動蕩:人工智能會將這個古老的行業(yè)帶向何方?從業(yè)者又要如何面對這場即將來臨的變革?

在2016騰訊網媒體高峰論壇上,中外專家對人與機器、人與媒體、人與資訊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人工智能將對新聞業(yè)造成哪些影響?

如果讓機器把《射雕英雄傳》和《笑傲江湖》這兩本小說合為一本,機器可能會給我們寫出一本小說叫《笑傲英雄傳》。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及大數據研究院院長楊強在解釋人工智能如何寫作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楊強介紹說,通過序列的深度學習和增強學習,機器可以根據現有文本生成模型,在兩部小說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一部新的小說。

新聞寫作也是如此,目前多家機構都已啟動機器人寫作新聞,而這僅僅是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應用的一個場景。楊強認為,人工智能還能在另外四個方面輔助新聞編輯。

比如在信源捕獲方面,可以利用傳感器收集各類數據獲取信息,而在信源或者在社交網絡中觀察一個新聞的傳播路徑、傳播方式和傳播人群。第三個方向是視頻和文字的轉化,當機器能把視頻內容轉化成文字,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對視頻內容進行檢索,快速找到所需內容并進行更高質量的分析。另外,智能分發(fā)已經是成熟應用的一個方向,包括用推薦系統(tǒng)來做基于內容的推薦。最后一個方向是資訊服務,包括人機對話系統(tǒng)。

鳳凰科技:現階段媒體從業(yè)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

楊強:很顯然的一個應用是語音,我們有很多錄音,但是回去整理的時候還得一句一句的聽,這個效率很低,所以用語音識別,比如科大訊飛等這些產品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

另外一但記者往往要做很多研究,比如報道美國大選,選民的態(tài)度、選后的反應。這些調查研究可以通過很多輿情的分析和大規(guī)模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社交網絡然后給出一個非常全面準確的總結。

還有一個就是報道頻繁出現的事,比如報道股市的動向,每天報道好幾次,這種東西可以用機器人來寫,沒有必要浪費那么珍貴的編輯的時間。編輯可以更加專注他們做的事。一些機構已經有寫作機器人了,他們會把數據庫里某些更新的信息用自然語言的形式寫成報道。這種報道不需要特別深入的調查,也不需要去了解各個事件背后的關系,這是可以機器來做的。其實機器也可以做更深入的調查,真正成為人類的助手。

鳳凰科技:您所說的智媒發(fā)展五大趨勢中,智能分發(fā)已對相對傳統(tǒng)的媒體產生一些威脅,其他幾個方面可能有顛覆、甚至形成新行業(yè)的會是哪些?

楊強:有幾個可能性,一是簡單新聞的寫作。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由人工智能生產的新聞。不僅僅是對數據的再整理,還可以對整個趨勢有所了解。比如今天在微博上大家對某個股票的反應,這個可以用機器人來寫。

還有一個方向是視頻和文字的互相轉換。以后視頻會越來越多,我們現在就是通過人去看,這個方式是非常不智能的。當然前提是得獲得比較好的標注數據,這些我想應該也有辦法來解決。

被機器人搶去工作的媒體從業(yè)者該怎么辦?

Jerry Kaplan在他寫的《人工智能時代》中做了這樣一個預言:大批藍領將被機器人取代而失業(yè),而大批白領則將被另一種看不見的機器人取代而失業(yè)。作者認為,會計、醫(yī)生、律師等現在的高級職業(yè),未來大部分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面對這樣的未來,似乎我們每個人都在焦慮,如何和人工智能共處,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

的確,人工智能未來不僅是能夠提升生產力,給我們提供消遣、娛樂,而且能得到我們的信任,變成我們離不開的個人助手。

Jerry Kaplan介紹,基于人工智能智能開發(fā)的新型柔性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工作,它們可以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面對周圍發(fā)生的一切做出調整,自動駕駛汽車就是柔性機器人的代表。其次,人工智能可以讀寫、理解文字。另外,人工智能能幫助人們更好的使用電腦,例如預測需求等。

人工智能看起來能有很光明的未來,那我們呢?

鳳凰科技:對于部分記者或者編輯來說,人工智能會導致他們失業(yè)嗎?

Jerry Kaplan: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新科技的出現,所以你并不需要特別擔心人工智能這個問題。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現在掉進火山里面了,首先考慮是等一下我需要戴一個來保護我的頭部。事實上你會面臨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所以對于新聞媒體行業(yè)也是這樣的,人工智能并不是最大的挑戰(zhàn),也不是唯一的挑戰(zhàn)。

鳳凰科技:當機器人寫的消息出錯了,誰來負這個責任?

Jerry Kaplan:講到負責任肯定是人在負責任,但是在整個人工智能發(fā)展過程中,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者和他實際的作用之間是有一個界限的,并不是說創(chuàng)造這個人工智能的人直接影響它使用的結果。不管怎么樣都沒有辦法讓機器負責任,所以我們要考慮新的技術和機器使用方式是否恰當和正確。我覺得消費者是要負責任的,或者說創(chuàng)造這個機器的人要負責任,推廣這個機器和使用者要負責任,只是看這個錯誤是什么樣的錯誤,要負什么樣的責任。

鳳凰科技:在媒體行業(yè),理想的人工智能和人的協(xié)同合作方式是什么樣的?

Jerry Kaplan:理想的合作狀態(tài)就是,因為使用了這些技術和機器的幫助,人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人可以把他的工作做的更好,也可以在工作中有更高的效率,并且做的更加準確。也就是說人和機器的合作是為了達到人的目的,并且是進一步增強我們相互之間的關聯,凡是這樣的合作就是一個好的合作。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是它對人類造成一些傷害影響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或者使得我們沒有辦法完成工作,這就不是一個好的工具,甚至我們根本不應該使用這個工具。

新聞媒體正受到來自社交媒體的威脅

美國媒體正在經歷一些變化,其中顯著的一點是,社交媒體成為很多美國人獲取新聞的方式。皮尤研究中心媒體研究總監(jiān)Amy Mitchell提供了這樣一個數據:62%的美國成年人會從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18歲到29歲人群中該比例則達到了84%。

這導致新聞媒體與社交媒體在收入上產生差距。根據皮尤的研究,與一年前相比,數字廣告營收中更大的一塊蛋糕,即65%,被5 家科技公司所占有。這些公司都不是新聞機構,但其中一些公司,包括Facebook、谷歌、雅虎和Twitter,正在將新聞集成至它們的產品。

鳳凰科技:美國的主流媒體現在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去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沖擊?

Amy Mitchell:我認為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由于新媒體或者說社交媒體的出現,應該是又有機遇又有挑戰(zhàn)。從機遇的角度講,讀者、聽眾的數量會增加,而且從地域的角度講,可以超越我們原來的地域限制。從挑戰(zhàn)的角度來講,現在有很多新聞被隔離,而且它的可控性變得非常低。

再一點,很多社交媒體上也在發(fā)生一些變化,我認為,媒體和科技公司會有一個非常自然的一種融合。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社交媒體本身就有一定的新聞部分,他們也會向新聞機構尋求幫助。應該說媒體和科技公司他們是相互依存的一種關系,而且相互之間是一個雙向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應該共同地努力解決現在的問題,并且更好地來了解未來的趨勢變化。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11-17
人工智能將對新聞業(yè)造成哪些影響?
當美聯社、華盛頓郵報、新華社等機構都開始讓機器人寫新聞時,傳媒業(yè)內一陣動蕩:人工智能會將這個古老的行業(yè)帶向何方?從業(yè)者又要如何面對這場即將來臨的變革?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