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馬秋月/文)10月25日消息,歷經六年長跑的實名制終于刮起了“颶風”定調:今年年底前實名制將達到100%。但是史上最嚴實名制也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老用戶補登難怎么解決?實名后的個人信息如何保護?一些實名過程中的糾紛如何應對處理?
況且實名制也并非一勞永逸的解決產業(yè)鏈的所有問題,它只是電信詐騙的第一道門禁,推行實名制以及接下來產業(yè)鏈配合更是一條“長征路”,就算年底實現了100%的目標,這條“長征路”也并沒有停止。
六年長跑終定調:今年年底前實名達100%
其實早在2010年9月,工信部就明確要求手機用戶實行實名登記制度。2013年7月,工信部又出臺相關規(guī)定。但6年過去,具體執(zhí)行的效果似乎不佳。終于今年迎來了最嚴實名制。
“手機實名制落實不好,核心原因是大量代理渠道在實名的核實、驗證上做得差,這方面只有自有渠道才做得好?!辟Y深電信專家項立剛說。
此前工信部發(fā)布通知,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yè)確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業(yè)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此為“史上最嚴電話實名制”。
《通知》要求,電信企業(yè)應通過電話或短信、書面函件、公告等方式,通知已在網但未登記真實身份信息或者登記信息不完整的用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補辦登記手續(xù)。對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未補辦登記手續(xù)的用戶,基礎電信企業(yè)要暫停其通信服務,并再次催告其補登記,在催告期滿仍未補辦登記手續(xù)的,基礎電信企業(yè)要依法停止通信服務。
各地也陸續(xù)出臺措施推進實名制,例如:北京市從本月15日開始,沒有實名制的用戶已經開始被分批實施單向停機,只能接聽不能呼出。江蘇移動也宣布,從11月1日開始,非實名制手機用戶將依法暫停部分通信業(yè)務,除了可以撥打報警、醫(yī)療急救等緊急服務電話外,只保留接聽電話和接受短信的功能,在過了30天的催告期后,從12月1日開始,還沒有去實名認證的用戶,將會被停職所有的通信服務。
數據顯示:我國移動電話用戶已超過13億戶,新增用戶電話實名制可以達到100%實名。尤其是2016年以來累計完成了4000萬老用戶的補登記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電話用戶實名率已經達到94%,目標到今年年底要達到100%,到10月底要達到96%。
這次的最嚴實名制真的就是一股強大的颶風,終于將這場六年長跑定調。
仍有困難:老用戶的補登和實名后個人信息保護
但是,颶風雖大,也并非能解決所有問題。實名制在推進過程中仍有很多的困難。日前,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在答記者問時也指出:電話實名制推進難在對老用戶“動刀”,老用戶沒實名登記的要進行補登記。
特別是一些老人在實名補登上也面臨很多的困難,這還不包括一個身份證注冊多張手機卡的“人卡不符”的情況。因此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技術和人性化的方法解決。
正如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所言:貫徹“史上最嚴電話實名制”,涉及近億未實名登記的老用戶,工作量巨大,須依法妥善而行,力保實名制工作順利推進,發(fā)揮好政策預期作用,避免引發(fā)不必要的矛盾乃至群體性糾紛,維護好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而且在下一步的實名工作中,到營業(yè)廳辦理所有的開卡業(yè)務,將要留存一張照片,確保實名制的準確性。張峰表示:“工信部將狠抓監(jiān)督檢查和責任追究,重點針對電話實名制、號碼規(guī)范傳送等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檢查,督促企業(yè)履行落實主體責任,嚴肅問責處罰違規(guī)行為,使利用電信網絡這個渠道的電信詐騙有一個明顯改觀?!?/p>
至于實名后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非簡單的困難,張峰表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緊研究。而早在三年前工信部就頒布了《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定》,要按照要求嚴格執(zhí)行,通信企業(yè)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用戶的個人信息。
潮起創(chuàng)始人于斌在其文章中提到:“當然最嚴實名制并不能解決產業(yè)鏈的所有問題,還是需要推行新技術(輔助的身份信息)和產業(yè)黑鏈中各部門的配合,才能夠杜絕即使個人身份信息流出后被非法使用,也能夠馬上被發(fā)現不是本人。例如:人臉識別技術和語音識別技術等,如果運用到運營商的手機實名制中,身份證信息和人臉、語音都一一對應,上述不法分子使用的漏洞,基本都能夠被堵住?!?/p>
實名制的推行是一條新長征路,并不會隨著100%目標的落實而結束。
- 華為入選Gartner領導者象限:網絡數字地圖為數據中心網絡裝上衛(wèi)星導航
- 定位AI原生企業(yè)!酷開發(fā)布“超級智能體”,重構終端價值
- 中國移動5G網絡客戶數達5.78億戶,有線寬帶客戶數達3.20億戶
- 中國移動Q1營收2638億元:凈利潤306億元,同比增長3.45%
- 數字化浪潮下,智能建筑、智能工業(yè)與智慧城市如何協(xié)同進化?
- 科大訊飛吳曉如:聚焦核心業(yè)務,產線數量從60條縮減至46條
-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未來建筑的設計與建設模式
- 電力行業(yè)4.0的關鍵:數字孿生
- 釋放工業(yè)潛力:可視化分析在工業(yè)領域的變革力量
- AI賦能設施管理:邁向高效與智能化的新時代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